品读于丹论语心得个人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读于丹论语心得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
品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个人体会 “人生在世, 总有许多不平。
”有一首歌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 以前只不过哼哼而已。
暑假在家, 仔细阅读了于丹《论语心得》 这本书, 虽然不是大彻大悟, 但是心灵也有所触动。
《论语》 曾经是我在念中师的时候阅读过的一本书, 它是一本记录了 2500 多年前, 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记得当时, 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得背诵着”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却曾想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 竟然有一位女学者用自己的眼光, 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 用现代的眼光来阅读和理解, 这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
在我的心目中, 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 但是, 一度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孔夫子, 代表了迂腐和固执。
可是现在, 于丹老师将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 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理解起来, 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 把这样一本难以理解的古代典籍, 结合现代的实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 朴素平和、 平易近人, 时时传递一种朴素、 温暖的生活态度。
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没有温度, 只有色彩”。
《论语》 的真谛, 就是告诉大家,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处事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我分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为人之道。《论语》 说的是人, 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 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 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 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 心理健康、 积极生活、 和他人和睦相处, 爱岗敬业、 安于本职, 献于社会。
”君子”是孔子人学的理想人格, 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努力的方向, 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
一个人, 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人, ”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
如前所述, 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 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 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 父子、 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
在今天我看来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上要”耐心”, 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 我们经常是这样说, 也这样想。
但事实上, 我们许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 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 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 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 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 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 好好成长, 如此而已。
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 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 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 原谅他, 提醒他, 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 他没做好, 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 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 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 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 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 原谅他, 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 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 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 耐心一点, 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 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 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二)、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 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 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
则, 既对自己负责任, 又对他人负责任。
于丹《论语》 心得中, 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 也就是常说的本职工作,这也是所有人所需要推崇的。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 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 抱怨处世艰难。
于丹老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 不如恭身自省,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 谨言慎行, 礼行天下, 修身养性, 我们会少很多烦恼, 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于丹老师所给我们讲述的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
吉尔伯特的故事, 让我们从简单的事情当中明白一个不简单的道理——心态决定一切!
于是, 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形式日益变化的今天, 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工作, 才能使自己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快乐呢? 当然是心态的和谐。
”心平则气和, 气和则神安”,只有保持心态和谐, 才能理性的处理期望所欲与利益所得的博弈关系, 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 合理定位自己的价值观, 正确对待教育教学的各种困难, 这时我们就能够勇于接受挫折, 乐于迎接挑战, 客观看待努力工作而获得的至上荣誉。
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做到心态和谐, 拥有和谐的教育职业心态, 才能安心植根于默默的育人事业当中, 不为世间的功利和浮躁所扰, 从辛苦的教育工作中深深感悟, 至情享受奉献社会、 奉献教育的快乐, 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三)、 交友之道。
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 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 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 帮你一把呢? 于丹《论语》 心得中, 也说道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 保留一条界限, 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 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 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
所以, 于丹《论语》 心得也告诉我们, 在这样一个物质会社, 交怎样的朋友, 怎样交朋友。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 抱怨处世艰难。其实, 与其怨天尤人, 不如反躬自省。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 谨言慎行, 礼行天下,修身养性, 我们会少很多烦恼, 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 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 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 温暖他人, 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 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四)、 理想之道。
人应该有理想, 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 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 并懂得变通, 与时俱进, 而内在心灵则完满、 富足, 待自内心修为提升, 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人生是最后的总结, 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 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 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 你有什么了不起? 佛像淡淡地说, 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 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想, 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和别人攀比, 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 郁郁寡欢。
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 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我想, 这不仅仅是《论语》 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 它同样适用于 21 世纪。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 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
这大概就是《论语》 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读了这样的一本书, 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 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 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 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推荐访问:品读于丹论语心得个人体会 论语 体会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