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体会,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体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
“生活即教育。
” 落实“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然而且必须让生活教育学生。
他的“社会即学校” 学说, 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 。
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 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 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课堂在学校中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空间, 然而正是这个再平常不过的空间却是学生和教师的重要生活空间, 在这个极为平常的空间里, 教师与学生都在展示着他们的生命存在, 都在生活着。
因而重构课堂, 首先应把课堂建立在生活意义之上, 树立生活的课堂这样一个理念。
通过对陶行知思想的学习,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 偏重传授文化知识, 死读书、 读死书,常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课堂是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
在这里, 一切都为着知识而存在, 教师为传授知识而活着, 学生为接受知识而存在, 以知识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案为中心的现状主宰了整个课堂, 课堂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教师与学生“买卖” 知识的“交易所” 。
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 发明、 创造, 提倡活读书, 读活书, 读书活。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 创造工具、 运用工具……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 只须看他有无生活工具, 倘使有之, 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动作所有的生活工具。
教育有无创造力, 也只须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
……只有发明工具、 创造工具、 运用工具的才是真教育, 才是真生活。
”
所以, 生活的课堂把课堂看作是生活的, 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生活的课堂能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供坚实的基地, 使得原本平凡无奇的学习生活变得有理由、 有意义、 有价值。
二、 课堂是由儿童拥有的生活世界。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但是, 课堂不属于知识, 是属于人的。
这个“人” 是谁? 究竟是教师还是学生, 究竟是成人还是儿童?
如果是属于教师的, 那么教师自然会将它视为己有, 以一个知识的权威者、 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着说教与灌输; 自然会用教师的信条去制约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自然会以这个空间的主人身份去 “统治”着师生之间的对话形式与气氛。
以一个简单的语言交往例子来说, 老师说一声“上课” 和问一声“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 就反映了不同的课堂人际关系。
生活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
“中国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点, 就是看不起小孩子。
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 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子也能做, 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子, 就教他读‘大学’ ‘中庸’ 。
换句话说, 就是小孩子没地位。
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使得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 要从成人的垄断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 如果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了, 那么学生则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 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 朋友一起去切磋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而教师也会明确自己在这样一个空间的地位和位置, 会把教学活动建立在一种良好的对话关系上, 会使课堂成为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 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 会让学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变得密切起来, 会为学生的活动与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三、 课堂是实践、 体验、 理解、 创造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以传承、 接受、 服从、 复制、 为特征的工具性课堂, 它关注的是目标与结果、 认同与掌握、 效率与控制、 可测性与精确性。
它剥夺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追问、 批判与反思的资格与权力;它剥夺了学生文化创新、 知识创新的资格与能力。
这种教育失去了解放儿童的根本使命。
陶行知说到:
“创造的儿童教育, 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
发挥或阻碍, 加强或削弱, 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
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 这就意味着:
课堂应是学生实践、 体验、 理解、 创造的空间; 教学, 应关注能触发学生生命涌动、 生命投入的实践活动。
以上所述, 归结为一句话, 那就是:
课堂, 是属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
构建生活的课堂, 意味着教育应该从那种无“人” 的, 与学生生命和现实生活相脱节或相悖的, 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 向着关注生活的完整性和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
推荐访问: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行知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