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调研报告13篇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深刻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根据自己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间里在一线教学的亲身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调研报告13篇,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1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深刻影响、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根据自己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间里在一线教学的亲身体会和深入课堂的观察和访谈结果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课课堂管理现状问题问卷调查表”,并在汉阴中学高一年级进行了实地调查。
1 问卷调查 1.1调查对象和方法
结合自身在实习三个月的时间里在一线教学的亲身体会和深入课堂的观察和访谈结果设计了一份“高中历史课课堂管理现状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呃高一年级的四个班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各班各50份。高一(7)班共收回45份,有效卷40份;高一(10)班共收回48份,有效卷47份;高一(16)班共收回50份,有效卷47份;高一(18)班共收回47份,有效卷46份;调查问卷共24小题,均为单选题。每题共四个选项,分别是:A、总是100%; B、大多时候75% C、偶尔25% D、从不0%
调查问卷主要从明了课堂目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追求自己的兴趣、体验成功、收到迅速,真实的反馈、受到合理的约束、整合学习的时间、与同学积极交往、得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共10项问题进行调查。
1.2 调查结果
下面着重就教学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 教学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过多强调对学生的管束和学生的顺从,而较少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我国现阶段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管理阶段,很多地区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基本上是倾向于课堂秩序的控制和维护教师的权威,在绝大多数学校里,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安静的课堂,能够控制的课堂,学生听从指挥的课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多,时间久了,学生也习惯了,所以他们不会经常主动回答问题,更不会提出改进我们的教学的意见了。
其次,在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花在小组和全班活动的时间极不平衡,绝大多时候课堂上进行的是单一的全班活动,课堂交往时间比重的失调导致学生个体意识的缺乏。我国中小学课堂有两个显著特点:
⒈与师生交往的时间相比,学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极少;⒉在本已极少的学生交往时间中,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交往占据主位,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较少,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之间以及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与之相适应,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学生的交往身份基本上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另一种是作为静态背景下的班级成员。
再次,我们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教师往往对活跃而爱表现的学生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尊重,以至于在课堂交往中,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沦落为交往的“奴隶”,甚至出现了教师教学失明失聪的现象。
2.2 相应对策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交往氛围是课堂交往和谐进行的基础。
1、养成平等对话的教学风格。现代教育学认为,教与学的平等互尊是促进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其个性和需求;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实现,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发现、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自由、灵活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信任并鼓励学生参与交往。教师真诚的信任、赏识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交往信心,“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又可增进学生的“向师性”,促进师生友谊,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合作学习,强调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是交往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合作学习是一种促使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和合作互动的基本形式。
最初学生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他人交流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如何合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可以在三个步骤上掌握这一过程:学会珍惜合作,掌握合作的技巧,评估。
第一步,让学生必须懂得珍惜合作。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材料分给小组成员,但要注意资料的“故意残缺”,即一个人不能占有全部资料,要求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学生必须共享所有的资料,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任务。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使其意识到彼此的需要,彼此能够互相帮助。
第二步,学生在逐渐适应合作后,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参与塑造团体形象、增强小组凝聚力的活动。如让小组设计横幅或海报展示小组的名字和标志。为了确保每个人都参与设计,可以要求在内容上必须有每个成员的作为。在学生慢慢学会了合作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各种团队竞赛,如“知识接龙”,“辩论赛”等。需要注意几点:①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个小组包括人数相同的不同兴趣、不同智力、不同特长的成员;每小组在以上方面总体水平要持平。②每个小组内部自己明确分工,如搜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统筹策划的等等,每过一段时间角色要轮换。不同角色之间轮换时,也是角色的前任者和后继者交流经验之时。④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力争团体冠军,成员之间资源和方法共享才能共赢。
为了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学生需要有机会讨论所发生的事情,并且评价他们合作是否成功。得到评价和反馈后,合作的频率和质量都能得到改进。每次组织合作时,教师都应明确表示,每个组的评分不仅要依据最后结果,同时要看小组成员间是否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尤其是他们开始活动的速度、他们认真和投入的程度,组员彼此倾听时的认真程度,组员是否成熟且得体地互相对待,是否每个组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总之,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可以培养学生的“竞合”精神,让学生既要学会在啊竞争中胜出,还要学会在合作中超越!
三、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师的课堂交往技巧。
1、教师要学会实现心理角色换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实现师生双向互动。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依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当低层次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高层次的需要,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当人们的这一高层次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产生积极进取的渴望,也才会有开朗的性格,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愿望的动机,才能创设相应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保证教育最佳接受效果的出现。
2、教师应该擅长使用一些小技巧。如,准时上课、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等获取心理优势;掌握课堂提问、师生对话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策略和具体方法必将营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交往。
教无定法。我们的教学本就是充满激情和生命理想的师生共识、共享和共进的过程,让我们师生双方用心用智慧去实现和升华这一过程。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2
过去的一学期,我们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实施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下面就学校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办学方向,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本学期,我们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潜能挖掘的关系,以新的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工作,学生的过重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校通过加强“三风”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好学、向上”的校风,“探索、求学”的学风和“敬业、爱生”的教风。学校继续以“思想先导,教学为主,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政治教育理论学习
学校注视加强对全校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每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学习小学教学研究等,深刻领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点;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工确立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观念。
二、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
1、教育管理
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已基本形成了校长负责、班子成员监督、教代会参与的民主治校的管理体制。凡学校重大事情,均通过校行政商量,教代会审议后由校长执行,确保了校长决策的准确性。同时在这过程中,使决策形成全员共识,确保贯彻的效率,如学校规划、计划、基建、教师奖罚、考核方案等。
2、班子建设
我们学校有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能做到团结协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表现出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重大事项集体商量,再在每周一的行政例会上作出决定;做到心往一处想,话往一处讲,劲往一处使;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事,做到反复酝酿、多方听取意见后,再作决定。班子成员都能以身作则,能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评课,组织参加校级教研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教师管理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教育。现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较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加强师德教育、法制教育,严格考核奖罚力度等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未发现有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和有偿家教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杂志上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同时,学校领导经常到课堂听课、评课,抓紧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学校还加大对教师的培训,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培训,对尽快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队伍建设为根本
学校平时能做到工作有布置,有计划,有实施过程,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所以学校德育工作比较好。现在部分的教职员工已改变以前不作为的现象。准时上班,切实做好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2、真抓实干出成效
为了认真实施新教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小学教学研究等有关教育专刊,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制订6节校性公开课,同时学校领导还加强了对薄弱班级、薄弱学科的随堂听课,加强随机抽测,做好检测记录,给予正确引导。教师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使学校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校际交往促发展
我们还加强了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沟通,上半年,按计划开展了多次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加强了两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4、特色教育上台阶
我校能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教育的宣传工作,认真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无食物中毒发生。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还延伸到社会,结合世界环境日活动,用黑板报进行宣传。
四、改善学校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什石洋小学自校舍落成以来已有十多年,一些教学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学校积极向村乡贤交流,村乡贤决定,将在暑假期间改造学校场室。这将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今学校拥有实验科技室、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队部室、医务室,各种现代化教学、活动设施一应俱全。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五、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学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严格财务纪律,实行校务公开,建好校务公开栏。按规定收好、管理好经费,无乱收费现象。学校财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在校内外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财力诸因素的作用,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机构和活动高效率运转,获得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校本学期所做的一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通过科学、民主、规范、高效的管理,努力把什石洋小学办成集花园、家园、学园、乐园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农村学校。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3
本文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
党的 --大 报告中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 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 学法 仍是 听、写、读、背、考 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 充电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4
基础教育是国之根本,基础教育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从而更好地进行改善。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
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
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
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
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0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
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 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
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
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ʵϰ,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
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
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7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
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
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5
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14日20xx年12月6日
调查地点:
xxx乐育中学
调查对象:
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查人:
xxx
调查基本概况:
xxx中学是xxx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xxx区的一所普通中学在那里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进行了生物教学技能的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针对生物这门课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了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主要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高中生生物课的教与学。
一、老师教课情况
这所学校普遍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但有的采用单纯传统教学,有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它各有利弊。单纯传统教学它一节课就靠黑板、粉笔和老师的一张嘴,教师备课劳动量大,老师花在板书的时间过多,而且板书的时候还不利于控制课堂,相反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教师备课明显轻松了许多,且它大量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图文并茂使的要讲解的内容形象具体,尤其是对于我们生物这个新兴学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但并不是传统教学就一无是处,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进度较慢,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消化,而不像多媒体教学进度一般较快,照顾不到所有学生。还有就是本校的实验条件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生物教学。这是教学的方面的问题,接着是课堂上的提问问题。
提问的时候,自己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就算是回答问题,常常是那几个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别的学生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据我观察,他们有的人悄悄说话,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在做小动作,总之就是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可想而知,这堂课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效果。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的老问题。怎样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提问是经常性的,问题的设置、问法都要下功夫钻研,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积极解决问题,对于答得好的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回答得不尽如人意的,决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要鼓励告诉他下一次答得更好,并期待他在以后的听课中继续发言,继续保持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对于那些常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要故意不理他们,要适当引导鼓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
课堂是整个班级的课堂,提高整体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我觉得老师在提问方式上有待提高。比如采取抽点学号的模式,抽到谁就让谁来答,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许多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回答,而是由于站起来回答的时候有限,内心羞怯,不敢回答而已,而且老师平时不太注意这些学生,让他们产生了懒惰心理,就这样不回答不思考,不仅消减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学习兴趣,还有可能致使他们成为课堂上不安分的因子。因此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以使他们受到关注,加注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使课堂上纪律松弛的现象减少;老师可以少叫几次经常发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大家参与的舞台。对于那些平时已经养成了少思考,消极恶习的学生,老师采取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不尽理想,但至少比一个或几个唱主角要好,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学生多多少少开动思维,减少逃避心理,不再抱着由其他人回答问题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努力鼓励他们回答,积极引导,就算答错了也要求说几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思维总会慢慢向正确思路靠近,同时教师需要在旁边不断启发他们的思路,不能只站在那里听他们说,当他们投来求助眼光时要及时寄予帮助,同时当其因为回答出的问题错误太明显而招来其他学生笑话时,要极力压制这些不协调的声音。
整个班级的学业进步才是真的进步,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与每天每刻的提问质量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度的,许多学生会对连续教学产生不自觉的疲劳,怎样不断吸引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就成了老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些有经验的老师试着适当加入一些与本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笑话或者故事来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来调动学生兴趣,或者缓和烦躁情绪。
很多老师上课,都会创设教学类似的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一本正经,照本宣科的老师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思想顽固僵化了。怎样保证这一切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涉猎各项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提供不尽的感性材料与指导方针。
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要先有一眼泉,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老师得让自己的水平到达一定高度。这也体现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
二、学生学习情况
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基础差,但他们资质并不差,只是比较懒,心不在学习上。学风对于无论对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都相当重要,我想之所以出现差班跟好班这也是关键。生物是属于非主科,相比主科一直以来学生们对它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生物不重要,相比主科,它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高考所占分数也不多。所以生物课堂上,据我观察交流和分析发现,出现了两局分化的现象,那就是学生要么很认真学,要么不学。
从考出来的成绩也可以看出,分数分层很严重。很多重点知识老师在课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一考试学生还是没几个会的。像这个纯粹概念的问题都那么糟糕,这就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复习方面不论年级都是偶尔预习和考前复习的占具一多半;
2、抄作业的现象十分突出,练习册一批改几乎都是准确答案抄的,做试卷也几乎是相同答案;
3、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是:
你上课是否会做小动作或讲小话而不听课?
4、每天课余花多少时间学习?通过交流发现会这样做的同学真是少之有少啊!其他学习习惯如:
是否制定学习计划?是否作课堂笔记?是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是否会改?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皆不理想。
三。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生物课外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生物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回忆,适当练习。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物的具体情况就学习方法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兴趣小组,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求知态度。班主任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学习活动,大家共同进步。
2、提高课堂气氛
教师就是演员,表演好的时候学生看看你,表演不好的时候学生不理你!这就是一位语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的慨叹。可是如果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又似乎情有可原。作为学生,一天要连续上七、八节课,是难以保证每节课都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有些学生由于基础不好,上课时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显得很疲惫,因而容易开小差,可能一节课上完了,他们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
有时候,或许由于课文太难,或许由于天气问题,普遍学生的上课精神状态不佳,整节课都很沉闷:
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却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效率太差了。如果老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好课堂气氛,那么老师精心备的一堂课不就被浪费了?我们应当如何使学生在疲惫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
3、改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
2、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4、生物老师平时也要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肯定学生的组织成果,更好地和学生融合。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师生之间更和谐。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或许一些看法不够全面,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6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7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现将我校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把了解本土风景名胜、人文历史、环境保护(课程名称:热爱家乡 快乐成长)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既对学生进行了民风民俗的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同时我校还在1——6年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校本课程,每门课程每周各一节。由班主任或专职教师授课。
二、困难问题
我校校本课程虽然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师资力量的缺乏,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的深度、方向和范围。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知道该如何授课。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
三、对策建议
为了使我校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为了确保我校的校本课程定时开展,学校在编排课表时,便编排好三到六年级上校本课程的具体时间,确保了一周六课时的校本课程。同时希望上级部门给安排专业老师,对老师进行培训,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要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特点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 农村和学校自身的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要义在于它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具体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2、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立足于学校及农村拥有的课程资源优势。在做调查、分析、研究和论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强化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与活动等多因素的整合,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实践过程的研究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甚至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特色。关键是行动,不会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比如课程目标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创造的执行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只有立足于实践探究才能够逐步形成。当然,我校曾经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经验,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必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合乎规律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与此同时,我校要加强校本课程的专题研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树品牌办名校,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8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儿童去幼儿园第一要做的就是自己会吃饭、喝水,如果儿童还是一直习惯用奶瓶喝水,就要马上训练会用杯子喝水。第二要学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向成人提出需求,比如他想上厕所,他要会说;渴了饿了也要懂得说,还有冷了热了都要会表达。如果儿童不会说,老师可能会照顾不到,儿童就越发会感到失落,如果这些方面能表达得较好,受到的老师的关注也会多一些,另外,如果儿童需要在幼儿园午睡的话,要学会穿脱鞋子和外衣,开始几天老师可能会帮忙,但肯定要过渡到自己会穿脱的。这个时间也是我们家长训练孩子的时间。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儿童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即儿童从依赖成人的帮助,学习认知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历程,简单的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致关重要。
二、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家长过度爱护。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像我们班的孩子多数是隔代教育,他们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WWW.BAIHUAWEN.CN★,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2、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做,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3、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由于小朋友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
孩子自理能力差,每位做家长的都深有感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独立性。
教师责任就是协助家长、诱导幼儿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家务劳动和自我管理,这不仅是生活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不要因此就不让幼儿动手,而要给幼儿做正确的示范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家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一定的劳动条件,如:让幼儿自己起床、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等,家长不要加以干涉,要鼓励幼儿做中学。刚开始是慢一点,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会利索得过且过多,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建立了自己事自己做的独立性。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达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目的。
2、采用多种形式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有专家研究:人的双手与人的大脑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幼儿通过亲手的操作可以锻炼脑与手的协调性,而且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针对这点,我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学习生活、劳动技能。通过讲故事、念诗歌、做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等形式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劳动。并要求幼儿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洗碗、摆碗筷等。还激发幼儿对折纸、剪纸的兴趣,要求他们回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手工作品带到幼儿园供大家欣赏。可是,我发现有的家长嫌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自己为其代劳,反而让孩子在旁边当观众。虽然作业是做得很好,但是已违背了老师布臵作业的初衷。作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新年”过后,我在班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理能力竞赛”活动,随着哨子一声今下,赛手们立即冲上“战场”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个个动作利索,神情严肃,心中想着:“要做得好,要做得快,要争第一”,场下啦啦队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加油!加油!”。比赛的热烈场面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和老师,孩子们为同伴出色的表现而骄傲,我为孩子们的自信与能力而自豪!这一场比赛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每一位孩子都参与比赛。获胜的结果固然令人喜悦,但孩子们最享受的是竞赛过程中的快乐,这样锻炼了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己动手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和美感,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
3、家长放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学会解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困难的能力是必须的。幼儿成长需要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导,但父母、老师不可能始终地跟随在他的周围,替他去生活,也不可指望事事处处得到长辈的保护,因此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让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摆脱对别人依赖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本领,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口,吃、穿、玩、用一切具备,孩子失去了解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是没有危险的多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如:运用“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幼儿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让幼儿从小掌握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总而言之,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对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把独生子女从“小皇帝”中解脱出来具有更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9
基础教育是国之根本,基础教育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从而更好地进行改善。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
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
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
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
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0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
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 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
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
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ʵϰ,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
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
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7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
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
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10
根据县委“四群”办要求,鹤庆县农业局局被列为县级“四群”教育4个示范点之一。为体现实践特色,充分发挥“四群”教育示范点的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县农业局对宝窝村委会四群教育工作作了进一步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宝窝村委会基本情况
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全村耕地面积2030亩,主要经济作物烤烟种植;烤烟面积1665亩,生产烟叶4400担以上;每年经济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其它还从事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的养殖,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发展之路。年收入达80万元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人畜饮水方面
由于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村民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是山区,且饮用水源地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源逐年减少,水利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田灌溉。如遇干旱,村民只能自己到外面拉水,雨水天就接雨水用。长期如此,必将影响到村民身体健康。
2、交通方面
宝窝村委会6个村小组基本解决了乡村道路,但都是土路,晴通雨阻的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雨天时个别村路会塌方堵塞,大大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和经济发展。
3、电力方面
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虽然都通了电,但由于所接线路较长,村民无力购置电力变压器,电压不够,村民家中电器大多无法正常使用,有的连用电饭煲煮饭都煮不熟。而且这些村小组的电线又老化,还未列入农网改造。部分村小组村民更是只能从相邻的村民家中接出电来用。
4、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无公厕和垃圾堆放池。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结合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由于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无集体经济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资搞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只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多方投入加大对各村卫生、交通、电力、饮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
2、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改变村容村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使农村繁荣稳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主力军,还是直接受益者。要加强宣传力度,改变有的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使村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发展,想要生活宽裕,想要居住环境整洁卫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目标。
3、帮助扶持培养村集体经济
由于种种原因,村小组一级支出费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宝窝村委会各村民小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也就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为了村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上级部门应有目的的帮助扶持培养各村小组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村小组办公经费问题。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11
调查时间:
20--年10月14日 20--年12月6日
调查地点:
---乐育中学
调查对象:
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 查 人:
---
调查基本概况:
---中学是---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区的一所普通中学 在那里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 我主要进行了生物教学技能的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针对生物这门课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了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主要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高中生生物课的教与学。
一、老师教课情况
这所学校普遍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但有的采用单纯传统教学,有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它各有利弊。单纯传统教学它一节课就靠黑板、粉笔和老师的一张嘴,教师备课劳动量大,老师花在板书的时间过多,而且板书的时候还不利于控制课堂,相反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教师备课明显轻松了许多,且它大量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图文并茂使的要讲解的内容形象具体,尤其是对于我们生物这个新兴学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但并不是传统教学就一无是处,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进度较慢,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消化,而不像多媒体教学进度一般较快,照顾不到所有学生。还有就是本校的实验条件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生物教学。这是教学的方面的问题,接着是课堂上的提问问题。
提问的时候,自己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就算是回答问题,常常是那几个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别的学生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据我观察,他们有的人悄悄说话,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在做小动作,总之就是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可想而知,这堂课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效果。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的老问题。怎样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提问是经常性的,问题的设置、问法都要下功夫钻研,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积极解决问题,对于答得好的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回答得不尽如人意的,决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要鼓励告诉他下一次答得更好,并期待他在以后的听课中继续发言,继续保持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对于那些常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要故意不理他们,要适当引导鼓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
课堂是整个班级的课堂,提高整体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我觉得老师在提问方式上有待提高。比如采取抽点学号的模式,抽到谁就让谁来答,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许多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回答,而是由于站起来回答的时候有限,内心羞怯,不敢回答而已,而且老师平时不太注意这些学生,让他们产生了懒惰心理,就这样不回答不思考,不仅消减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学习兴趣,还有可能致使他们成为课堂上不安分的因子。因此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以使他们受到关注,加注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使课堂上纪律松弛的现象减少;
老师可以少叫几次经常发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大家参与的舞台。对于那些平时已经养成了少思考,消极恶习的学生,老师采取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不尽理想,但至少比一个或几个唱主角要好,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学生多多少少开动思维,减少逃避心理,不再抱着由其他人回答问题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努力鼓励他们回答,积极引导,就算答错了也要求说几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思维总会慢慢向正确思路靠近,同时教师需要在旁边不断启发他们的思路,不能只站在那里听他们说,当他们投来求助眼光时要及时寄予帮助,同时当其因为回答出的问题错误太明显而招来其他学生笑话时,要极力压制这些不协调的声音。
整个班级的学业进步才是真的进步,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与每天每刻的"提问质量的好坏是分不开的基础教育调查报告基础教育调查报告。还有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度的,许多学生会对连续教学产生不自觉的疲劳,怎样不断吸引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就成了老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些有经验的老师试着适当加入一些与本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笑话或者故事来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来调动学生兴趣,或者缓和烦躁情绪。
很多老师上课,都会创设教学类似的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一本正经,照本宣科的老师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思想顽固僵化了。怎样保证这一切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涉猎各项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提供不尽的感性材料与指导方针。
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要先有一眼泉,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老师得让自己的水平到达一定高度。这也体现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
二、学生学习情况
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基础差,但他们资质并不差,只是比较懒,心不在学习上。学风对于无论对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都相当重要,我想之所以出现差班跟好班这也是关键。生物是属于非主科,相比主科一直以来学生们对它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生物不重要,相比主科,它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高考所占分数也不多。所以生物课堂上,据我观察交流和分析发现,出现了两局分化的现象,那就是学生要么很认真学,要么不学。
从考出来的成绩也可以看出,分数分层很严重。很多重点知识老师在课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一考试学生还是没几个会的。像这个纯粹概念的问题都那么糟糕,这就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复习方面不论年级都是偶尔预习和考前复习的占具一多半;
2、抄作业的现象十分突出,练习册一批改几乎都是准确答案抄的,做试卷也几乎是相同答案;
3、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是:
你上课是否会做小动作或讲小话而不听课?
4、每天课余花多少时间学习?通过交流发现会这样做的同学真是少之有少啊!其他学习习惯如: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12
调查时间: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x乐育中学
调查对象: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查人:xxx
调查基本概况:
xxx中学是xxx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xxx区的一所普通中学,在那里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进行了生物教学技能的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针对生物这门课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了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主要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高中生生物课的教与学。
一、老师教课情况
这所学校普遍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但有的采用单纯传统教学,有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它各有利弊。单纯传统教学它一节课就靠黑板、粉笔和老师的一张嘴,教师备课劳动量大,老师花在板书的时间过多,而且板书的时候还不利于控制课堂,相反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教师备课明显轻松了许多,且它大量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图文并茂使的要讲解的内容形象具体,尤其是对于我们生物这个新兴学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但并不是传统教学就一无是处,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进度较慢,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消化,而不像多媒体教学进度一般较快,照顾不到所有学生。还有就是本校的实验条件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生物教学。这是教学的方面的问题,接着是课堂上的提问问题。
提问的时候,自己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就算是回答问题,常常是那几个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别的学生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据我观察,他们有的人悄悄说话,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在做小动作,总之就是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可想而知,这堂课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效果。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的老问题。怎样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提问是经常性的,问题的设置、问法都要下功夫钻研,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积极解决问题,对于答得好的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回答得不尽如人意的,决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要鼓励告诉他下一次答得更好,并期待他在以后的听课中继续发言,继续保持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对于那些常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要故意不理他们,要适当引导鼓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
课堂是整个班级的课堂,提高整体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我觉得老师在提问方式上有待提高。比如采取抽点学号的模式,抽到谁就让谁来答,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许多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回答,而是由于站起来回答的时候有限,内心羞怯,不敢回答而已,而且老师平时不太注意这些学生,让他们产生了懒惰心理,就这样不回答不思考,不仅消减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学习兴趣,还有可能致使他们成为课堂上不安分的因子。因此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以使他们受到关注,加注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使课堂上纪律松弛的现象减少。
老师可以少叫几次经常发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大家参与的舞台。对于那些平时已经养成了少思考,消极恶习的学生,老师采取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不尽理想,但至少比一个或几个唱主角要好,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学生多多少少开动思维,减少逃避心理,不再抱着由其他人回答问题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努力鼓励他们回答,积极引导,就算答错了也要求说几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思维总会慢慢向正确思路靠近,同时教师需要在旁边不断启发他们的思路,不能只站在那里听他们说,当他们投来求助眼光时要及时寄予帮助,同时当其因为回答出的问题错误太明显而招来其他学生笑话时,要极力压制这些不协调的声音。
整个班级的学业进步才是真的进步,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与每天每刻的提问质量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度的,许多学生会对连续教学产生不自觉的疲劳,怎样不断吸引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就成了老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些有经验的老师试着适当加入一些与本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笑话或者故事来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来调动学生兴趣,或者缓和烦躁情绪。很多老师上课,都会创设教学类似的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一本正经,照本宣科的老师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思想顽固僵化了。怎样保证这一切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涉猎各项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提供不尽的感性材料与指导方针。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要先有一眼泉,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老师得让自己的水平到达一定高度。这也体现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
二、学生学习情况
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基础差,但他们资质并不差,只是比较懒,心不在学习上。学风对于无论对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都相当重要,我想之所以出现差班跟好班这也是关键。生物是属于非主科,相比主科一直以来学生们对它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生物不重要,相比主科,它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高考所占分数也不多。所以生物课堂上,据我观察交流和分析发现,出现了两局分化的现象,那就是学生要么很认真学,要么不学。从考出来的成绩也可以看出,分数分层很严重。很多重点知识老师在课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一考试学生还是没几个会的。像这个纯粹概念的问题都那么糟糕,这就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复习方面不论年级都是偶尔预习和考前复习的占具一多半;
2、抄作业的现象十分突出,练习册一批改几乎都是准确答案抄的,做试卷也几乎是相同答案;
3、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是:你上课是否会做小动作或讲小话而不听课?
4、每天课余花多少时间学习?通过交流发现会这样做的同学真是少之有少啊!
其他学习习惯如:是否制定学习计划?是否作课堂笔记?是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是否会改?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皆不理想。
三、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生物课外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生物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回忆,适当练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物的具体情况就学习方法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兴趣小组,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求知态度。班主任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学习活动,大家共同进步。
2、提高课堂气氛
“教师就是演员,表演好的时候学生看看你,表演不好的时候学生不理你!这就是一位语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的慨叹。可是如果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又似乎情有可原。作为学生,一天要连续上七、八节课,是难以保证每节课都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有些学生由于基础不好,上课时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显得很疲惫,因而容易开小差,可能一节课上完了,他们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有时候,或许由于课文太难,或许由于天气问题,普遍学生的上课精神状态不佳,整节课都很沉闷: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却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效率太差了。如果老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好课堂气氛,那么老师精心备的一堂课不就被浪费了?我们应当如何使学生在疲惫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
3、改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
2、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4、生物老师平时也要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肯定学生的组织成果,更好地和学生融合。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师生之间更和谐。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或许一些看法不够全面,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篇13
本文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
党的 --大 报告中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 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 学法 仍是 听、写、读、背、考 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 充电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 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3000字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2000字左右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研讨记录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范文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2000字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研讨总结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是什么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PPT 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研究方案设计的不足
上一篇:赔偿协议书大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