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守望者读书笔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守望者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三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书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美] j.d.塞林格
译者:施咸荣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年9月第1版
内容简介:本文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
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
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
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他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
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
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
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
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
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
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
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
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总体评论:1、艺术风格新颖,通篇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显
得全文亲切真实,但也因此易被作者的观点所蒙蔽
2、本文多处运用象征手法,其中以“麦田里的守望者”
为代表的象征形象为文章的寓意上增加了深度
1 / 4
3、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刻的揭露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
种现象和问题
4、作者写作文笔细腻,心理描写极其细致,虽只两天一
夜的生活但却以小见大,使读者一览无遗
精彩语句摘抄:1、当为了某项事业而英勇的死去,不能算是一个成
熟的人;
当为了某项事业而卑贱的活着,他才是
一个成熟的人。
2、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
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
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
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
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
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
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3、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
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4、我觉得我要做的是,我要假装是聋哑人。这样的
话我就不用跟别人进行什么破对话了。如果别人
想告诉我点事,他们就得写在一张纸上给我??
我要赚钱建一个自己的小木屋,余生就在那度
过??我要定个规矩,谁都不能在这做什么虚伪
的事,谁要做谁就滚。
我的启示:1、成长的过程就是在走一条道路,而这条道路上不是一
帆风顺的,充满坎坷和罪恶的。成长的标志不是发现
了罪恶,而是学会如何面对发现的现实。我们在成长
中应该学会应对现实并保护自我,既然罪恶与人类共
存,就得学会一定程度的妥协,接受社会的多样性与
复杂性,但最根本的,依然是做好真正自己。
2、爱与性的关系不是完全一体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
一种顺承,发展与结晶的关系。无爱之性,只是一种
简单的肉欲和责任的淡薄,一种蛮欲。性是爱的到一
定程度的结晶,无性之爱,当然也是违背人性的。现
代的社会中,这是一个亟待面对的社会问题。特别是
这个青少年群体,浮躁的气氛,更多地应学会男女性
的交流以及如何去爱,交流爱。
3、“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
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
我就得从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
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
是不争的点题之笔。我觉得其实霍尔顿并不是讨厌所
有人,更确切的说他讨厌的不是人这个主体,他讨厌
的是人们虚伪的内心。塞林格在书中也写到过,霍尔
顿虽然很讨厌斯特拉雷德,阿克利,但当他们很久不见时,霍尔顿还是会想念他们的。
而霍尔顿比较喜欢的人所提到的有他妹妹菲比、他弟弟艾里。他们的特征都是孩子,他们都很单纯,没有杂念。霍尔顿要去麦田里,目的也是为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去保护他们,不要掉入悬崖,实际上他守望的人性中最珍贵的单纯。
第二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本文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 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他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他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他是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彻彻底底的脆弱,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的善良简直让我感动,又压抑得让人想哭。他憎恶没脑子的姑娘,但却比谁都尊敬她们,他爱那些真正聪明的姑娘,用心去爱,爱到让我无法相信一个青春期的男生会有这么细腻和温柔的情绪。我说他是有道德洁癖的人。他不像我们,我们有时自己就不道德,有时自己道德但也能理解别人的不道德,我们是自私的凡人,快乐的大多数,因此我们还喜欢这个世界。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无法幸福。霍尔顿承认,你必须想这一切“想得恰到好处”,才不会为这个世界难受。
“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_-----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塞林格绝对是把自己融入霍尔顿里面了,要是我写这么个完美的人物,我就绝对是把他当成一种理想写的,我要是塞林格,我写这么一个男孩的野心,绝对是让每个女孩子都爱他,每个男孩子都渴望成为他。
如果你了解他谎言后的绝望、粗口中的愤懑,如果你能了解他神经质举动下纯洁的心,如果你了解他面对世界的孤独与苦闷,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只要能了解到一些,你也不会认为他叛逆。他的心非常柔软,却过于冷静,他说的话令你笑,但同时鼻子有点酸,他爱着你时,非常温柔和安静,他鄙视你时,是在鄙视你身上的他自己,而他对一些人真正的讽刺,足可令人警醒。
而这样一个人,似乎注定不能享受凡人之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砸碎窗户或是突然跳踢踏舞的人,我多么理解和爱这种人,但却似乎注定不能得到快乐,更可怕的是,当他们真的被人理解和宠爱时,他们又会本能的抗拒,抗拒一切能让他们活下去的糊涂乐观,坚持能让人发疯的清醒苦闷。
还没有看完,不想那么快看完,很小心翼翼地在看,像吃到了最好吃的甜点,不忍心一口吃完,怕吃完了,余生空虚,怕吃完了,忘了刚入口那种沁入心扉的触动,没有撕心裂肺的爱与恨,但我撕心裂肺的为他而痛。
我也觉得,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阶级、超越年龄、超越国界,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你就会有和霍尔顿同样的感受,我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我的余生都无法忘记这部小说,这不是感动、不是会心、不是领悟,不是这些情绪,这是唯一一部直击心灵的小说,是比更的那个真实的在喋喋不休地跟我说话,禁不住流泪,不能不流泪,我听着我自己的声音;
禁不住微笑,不得不微笑,面对同样的世界。那个世界,几十年后依然一样,我们和霍尔顿同时代、同地域,这是反人类,这是爱人类,只要有人类,你都可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你都会觉得那是你自己在和你自己讲话,就是这样,心中永远有个霍尔顿,从此以后,在悄悄地和你说话。
第三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距读完这本书的时间已经很远了,本来打算读完这本书要接着读其他的书的,但是不幸的是自己的借阅权限被封杀1个月,意味着在4月20日之前是不能再借书了,很悲剧的一个事情,我想如果将我自己换做这本书的主人公肯定会说出一句他妈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过后对于我本人来说,还真是没有觉得这本书达到了书中序写的那样,主人公的行为方式立刻唤起了心中的共鸣,而是更多地很平淡的对待。也许,在那个时期的青年人来说,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人物来颠覆本已经麻木的生活吧。
关于这本书,我也翻看了很多书友的评论,还真有与书中序说的那样的共鸣之人,只是显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不同罢了。于是,自己也在豆瓣上挥笔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主人公是一个当代来说典型的富二代,一个并不因为自己的家世而自傲的富二代,但是却集成了现在富二代的很多恶习,从这点来说,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本身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其次,每天的张嘴你他妈的,闭嘴又是一个脏话也不应属于青年应该养成的习惯。恶习、脏话还是次之,最主要的是生活太多,一个自傲但又胆小的典型。说到自傲,也许有的读友会对其吐槽,但是在我看来,主人公的行为就是自傲的行为。身在尘世,就必须适应尘世的发展,不允许轻易的看破红尘。主人公看不惯人们假惺惺的问候,看不了人们虚伪的外表,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那反过来说,就是在说明自己是真的是最高尚的,岂不是自傲的典型表现。自傲罢了,如果敢于突破这层薄薄的红尘也算英雄,但是当面对死的时候,又胆小的只是去遐想,没有实践的勇气,岂不是白白的浪费自己的一番头脑,不如流于这个世界。
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当认为周围的世界都不好的时候,其实是自己的不好共勉吧。
第四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尔德
这是本文主人公心灵最深处最想做的是,也是我触摸到这本书灵魂的最直接的敲门砖。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导致了霍尔顿有这样的心愿,是什么导致了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一个中学生有了这样的奇怪的想法!
文中霍尔斯的老师安托利尼认为:“一个不成熟的人愿意因为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愿意因为某个理由而谦卑的活着。”我认为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他所处的环境所导致的,一方面:学校里的无聊及一切虚伪,斯特拉雷德的自恋,阿克利的黑头,粉刺,以及虚伪的校长,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让他腻烦透了。另一份面: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一些不好的甚至是一些变态的事情让霍尔顿厌恶。
总的说来,霍尔顿正处在青春时期,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比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
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我认为,面对像霍尔顿这样的现象,除了社会上要做出一些改善工作之外,作为学生本身也要反省。真如安托利尼所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如果你去寻找和等待,你会发现,你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产生困惑,害怕和反感的,在这方面,绝对不止你一个。了解这一点,你会感到激动,你会受到激励,幸好,有些人对此做了记录,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向他们学习,同样有一天你有了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别人也可以从你这学习,这样的方式是美好的,一来一往的,这不是教育,而是历史,是诗歌。”
是的,作为学生,自主解决这该问题的方法就是学习,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各个寂寞的灵魂的交流,才不会孤独,才不会迷失在阳光照射不到得阴影里;
只有接受过教育的人能最大限度的改变令自己不适的黑暗。
“你得找出你想要去的地方。随后你非开步走去不可。不过你最好马上开步走。你决不能再浪费一分钟时间了。你一旦弄清楚了自己要往哪儿走,你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在学校里用功。你非这样做不可。你是个学生——不管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你应该爱上学问”这句话看是有点强硬,但我却很赞同。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光明与黑暗就像太阳与阴影,形影不离,同时存在!看到黑暗的
一面,就要想想光明的存在。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种逃离社会的念头,但要相信,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实在是太难过的时候,可以试试就像几米的漫画《躲在世界的角落》但请记得,只暂时地缺席,找到自己的路之后,继续走自己的人生路。
第五篇:【原创】《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里发生的故事以及他详细的心理活动变化。愤怒与焦虑是这本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从1951年出版到现在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据相关资料显示,此书甚至还间接诱导了几门枪杀案的发生,如1980年马克大卫查普曼在纽约杀害了甲壳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他对外界说,他杀列侬的原因都写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了。
说实话,一开始接触这一本书的时候,翻开前几页进入研读,我实在是有点看不下去,因为作者在书中大量地使用了“他妈的”“婊子养的”之类低俗粗鄙的用语,让人咋舌。“这怎么就是一本名著了呢?”我带着这样的一种质疑,先把这本书放下了。后来出于“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的缘由,只好大略地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想每一本名著必定都有它成为“经典”的理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此具有争议的传世之作,表面上看来粗鄙不堪的小说,背后绝对有着耐人寻味的意义存在。曾经因为语言低俗、故事极端而被列为禁书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却被全美各地青少年热烈追崇,真正的原因是它深切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
在霍尔顿的身上,刚脱离青涩少年时期不久的笔者我还是能够找到一份亲切熟悉感。适逢最近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事,让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当中。
在这个学期开学之后,我初二的堂妹就离家出走了两次。第一次只走了一周左右,被家人动用警方关系找到了她的下落并撵了回来,然后被我爸(家族里的权威)痛打了一顿。第二次,她出门的时候起初只是为了去剪个头发,后来却因为“姐姐发信息说你又出去、你死定了”的“恐吓”而干脆不回家,躲在了朋友家里,一走就是一个月。家人都很担心,想方设法地想要得到她的下落,她却始终选择逃避。然而,她又是矛盾的。在她叛逆出走的内心里,她清清楚楚地知道爸妈是多么地疼爱她多么担心她。她一方面坚决不透露自己的去向,
一方面又经常上线和哥哥联系,让大家都知道她是平安的。就在这个时间段,我回了一次家,从大人的讨论中听到了她的近况,已经很久没有和堂妹联系的我,决定承担起一个姐姐的责任。我主动上线和她联系,问她是不是因为和家里人吵架了才出走,她说不是,只是现在出去之后就一直不敢回家。我把她劝到我的学校里来,让她在我这里住一段时间。因为她一直以来都投靠一些退学的同学让我很担心,尤其是她现在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我很担心一个年轻美丽的小姑娘会因为生活所迫而走上一些错误的不归路。她来到我这里之后,我一点一滴在观察和进入她的内心世界。我很好奇这个迷茫天真的小女孩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初中,在我们生命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时间段,因为在这个年纪,我们的自我意识萌发并狂热地发展着,我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和质疑,我们不再像小学一样那么单纯天真地敬佩老师或者家长等权威,我们开始叛逆、放荡不羁。在我初中的时候,我也一样试过年少轻狂。为了更好地理解她,笔者作了很多的回想和思考。当时的我,和现在的她,也许都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一样,迷茫、矛盾、混乱、叛逆、青涩、无知、痛恨虚伪和世俗的世界??我想绝大多数的孩子们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复杂的阶段,只是每一个人在这阶段的表现又因环境或教育等各种因素而有所差异。我知道我面前的这个“霍尔顿”女孩,她虽然表面上是如此地叛逆不羁、标新立异,但是她跟霍尔顿一样是善良天真的,她早熟的外表下同样有颗乖巧纯真的心,她依然温暖有爱,懂得感恩知足。在她的身上,我嗅到了霍尔顿的味道。
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人都像、或者是觉得自己像霍尔顿呢?一直以来时代不停地在变化,但是“霍尔顿”一直鲜活地存在在我们的左右,或者内心,这告诉我们“霍尔顿”并不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发展中必经的一个挣扎阶段。我们不愿意向残忍的成长妥协,我们张扬着青春的刺来保护内心的纯真,或者用伤害替代伤害。这段时期下的我们可真是让他人和自己烦心啊。像我的堂妹,因为她的事我也操了很多的心。这个霍尔顿让还没有完全学好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我有点不知所措。在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我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年少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该怎么去更好地帮助她,以及将来作为社工的我们要面对的青少年案主,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我希望我在不断地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中能够慢慢找到开启他们心灵大门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