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迟读了佳作(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本迟读了佳作(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一本迟读了的佳作 一本迟读了的佳作
这本写作于将近 80 年前的现代中国新闻巨著, 虽然很久以前就听说了, 但我到今天才得以全文拜读。
读完全书, 掩卷沉思, 我不能不为范长江开创性的行动和写作所震惊。
在当年那样落后的物质和交通条件下, 正当典型的乱世, 他以巨大的勇气克服了自然和社会的艰难险阻, 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完成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空前的一次实地大采访, 向全国人民公开报告了一直被忽略的大西北的真情实况。
这不愧为一个真正大写的新闻前辈, 集合了悲悯的情怀、 强健的体魄、 敏感的新闻意识和流畅的文笔, 就连“中国的西北角” 这个书名取得也何其响亮, 既有气魄, 又独出心裁。
这本书在某些方面极相似于《徐霞客游记》。
范长江为我们画下了七十多年前落后中国的一个相对闭塞地区的真实场景。
这既是一本新闻, 更是一本历史。
范长江腰佩手枪(防土匪和野兽), 生动记录了战争的危害、 只知搜刮的官吏、 鸦片对普通民众的大祸害、 破败不堪的农村、 饥寒交迫的人民, 再加上对沿途地理、 交通、 气象、 动植物的描述, 还有对历史沿革、 政治局势和历代政府宗教政策的介绍和议论, 使这本“武装游记” 具有了“百科全书” 的风范, 其真实性在几十年以后还有人予以证实。
比如他记录说:
“在张掖所得的第一印象, 是没有裤子穿的朋友太多了!
十四五岁以下的小孩, 十之七八没有裤子, 有家的还可以在家里避寒, 整天坐卧在热土炕上。
” 而台湾名作家柏杨当年作为一名流亡学生, 在三年多以后也走过了范长江走过的河西走廊, 柏杨也发现张掖附近“山丹县” 的农民确实太贫困,冬天没有裤子穿:
“白天时候, 全家人(包括十七八岁的大姑娘)
几乎赤身裸体地蹲在土炕上……全家只有一条裤子, 谁出门谁穿。
” 同时, 范长江的笔还不惮于记录下最真实可怕的场面。
比如他和随从在1935 年 7 月从四川成都出发, 经平武步行(间或骑马)
到松潘再到甘肃的路途中, 多次见到战乱造成的大量腐尸无人掩埋, 非常恐怖――夜晚在路边宿营:
“发现一小木屋, 记者径入屋中, ……觉有
臭味发自榻上, 临近视之, 则三尸横陈一榻。
且似皆为军人, 不知已死若干日矣。
” ――在章腊城外:
“勒马视之, 则麦田中有三五腐尸,蛆虫累累, 已不成人形。
” ――还有甘肃酒泉流浪儿童在寒冬夜晚的惨状:
“这般几乎全身赤裸的孩子, 在夜间, 他们就在门角墙脚, 乃至无水的水沟里藏了起来。
……这般孩子渐渐忍受不了, 他们于是本于童性的自然, 放声哭出他们求救的惨痛哀声:
‘妈妈呀!
冻得狠呀!
’ ……一两条街的灾童一起嚎啕大哭起来, 哀声震动全城。
” 范长江的神经是坚强的, 心情是慈悲的, 我担心生活在当今舒适富裕之中的年轻女读者未必都读得下去。
比较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 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到历史进步了多么大的一截!
而这, 正是有赖于包括范长江在内的先辈们在当年的奋斗努力。
在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公开介绍给国内外读者方面, 美国记者斯诺及其 《西行漫记》 立了大功。
所以即使在文革那样乱糟糟的局面下,还请他 1970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 , 给了他莫大的荣誉。
其实, 同样做这件事, 范长江的这些游记问世比斯诺还早了将近一年。
虽然他这本书与《西行漫记》 有所不同, 他记录中共领袖和红军行为的文字只占了全书很小一部分, 而且显得断断续续, 不完整, 有的地方还不敢明说, 只能“含沙射影” , 但在国民党的统治下, 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身份, “在国统区第一个公开正面报道红军及其长征” , 这既需要眼光, 更需要不怕危险。
因而我想说, 范长江的勇气即使不比斯诺的大, 至少也差不多。
因为后者是美国人,在当时的中国享有某种“特权” , 毕竟要“保险” 得多。
然而历史一度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 正当斯诺无比风光地站在天安门上的那个时候, 为中国革命同样立了大功的范长江却被作为罪人而关押在河南省确山, “受尽折磨摧残” , 于 1970 年 10 月 23 日死于“一个农村机井里” 。
当然历史最终还是公平的, 这本杰作现在能够重新面世,为我所读, 就是证明。
读这本书, 除了敬佩和震惊, 不能不还有扼腕, 一声叹息!
【铮铮荐自《新浪博客》 2014 年 10 月 16 日/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