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对于“情境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对于“情境性”,供大家参考。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关于“情境性” 这段时间“情境性”这个词火了,尤其是在语文学科这边,事实上,语文学习没有情境,效率确实是要打折扣的。因为,语文首先是对生活的观照和表达,生活不就是一个个情境的组合吗?当然,语文表达情境的同时,更是为了获得一种领悟,也就是引领人走向更深的理性,只有理性,才能走向真和善,最终走向美,这是与数学、艺术学科的愿景一致的。
这样一来,笔者可能要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也要将文本当作一个情境来看,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它们首先与作者一起组成了一个情境,而这个情境具有一种整体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整体性进入到理性的领域。
比如,今天笔者执教《塞下曲》(卢纶)这首诗,我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看谁最终读地令我满意!
当然,孩子的第一次挑战是以“失败”告终的。我安慰孩子:那是因为我们还没进入到一个深度。这样,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吧!
这个难不倒孩子。
然后我告诉孩子,一个文本一般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叫作字面意思,如果你只是了解字面的意思,那你一定读得无法让老师满意。
孩子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说:你得将作者卢纶与这首诗里的故事或者画面组合起来,然后用心感受,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于是,孩子们闭起眼睛开始想象,开始用心去感受。
孩子说:感受到卢纶看到了将士们的坚强!
孩子说:感受到了胜利!
孩子说:感受到了战争的艰难!
孩子说:感受到了单于的狼狈!
我对他们的回答表示满意,然后提议:现在你们读读看,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孩子们练习了一会儿,当然,第二遍我表示基本满意!
但我说:“基本满意并不代表十分满意!” 孩子又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于是我安慰:其实,我们得进入到文本的第三层意思,你得说说,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教室里显得比较安静,不一会儿有孩子举手:
孩子说:我领悟到了战争导致了两个方面的艰难!
孩子说:我领悟到了作者对和平的希望!
孩子说:我领悟到了战争是痛苦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痛苦。
我说:现在你们可以更好地读这首诗了。
孩子们显得十分自信,当然,他们最终读得让我很满意!
不难看出,以上教学过程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过程。面对情境,孩子们需要知性,也就是用一种规则来分析情境,这个规则就是孩子们不同的感受,只有不同的感受,才能让我们感到情境的综合性和丰富性,而我以为,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以往的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孩子独特的感受”的原因,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调用着大脑里已经积淀的一些旧有表象,与眼前的情境相匹配,
然后获得了某种“感受”!
只有在“感受”达到了一定的多样性时,孩子们的领悟才开始启动,这个时候,他们就进入到了“原则”的阶段,比如和平是一种原则,避免痛苦是一种原则等等。
所以,我要说:语文老师还真的要带领孩子还原作者所呈现的文本情境的整体性,这是孩子们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桥梁!
上一篇:大四学生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