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有关“三农”重大方针政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有关“三农”重大方针政策,供大家参考。
中央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
所谓“三农”问题, 是指农业、 农村、 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 这是一个居住地域、 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但三者测重点不一, 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 经济发展, 关系到社会稳定、 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 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 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 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 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 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 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 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 予以二元分割, 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 文化水平
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 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 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
户籍制度改革以后, 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 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 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 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 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 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 截至 2000 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 85%, 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 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 在“放一只羊是放, 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 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 因此, 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 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 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政府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 吃饭的人不少”。
因此, 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
构调整, 减员增效, 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接近 9 亿, 占全国人口 70%;农业人口达 7 亿人, 占产业总人口的 50.1 %。
“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 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 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 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 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对县域经济, 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 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 加上基础设施差, 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
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经营方式只能容纳少量的小额农贷资金。
一是这种经营方式农户的资产较少, 不能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 二是这种经营方式限制高效农业和农业深加工的发展, 农民不需要较多的贷款。
因此, 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问题较多, 加上当地的金融风险较大的影响, 目前还出现支付的困难, 没有钱支农; 二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存款多, 但又不敢支农,资金闲置; 三是有的农信社实际上办成了商业银行, 在城市里与
商业银行争存款, 争贷款, 不愿支农。
二、 金融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目前的金融体制对农业的支持、 对县域经济的支持相对来讲严重不足, 那么, 从金融的角度看, 如何解决“三农”的问题?
(一)
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 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既想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 又不想付出代价, 这是不现实的, 只不过我们如果对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点, 减少人为的失误和腐败, 我们的损失就会少一点, 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对支持“三农”的政策性投入, 国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 在国家的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 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 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 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一些农业高科技、 规模化、 产业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 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后, 商业金融要及时给予配套资金。
对于长期只存不贷或达不到存贷比例的商业金融营业网点, 要强行退出市场, 遏制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的做法。
(三)
扶持农村信用社建康发展, 提高支农能力。
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 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
那些认为农村信用社不是国营的金融机构, 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的思想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不了解, 其结果是导致农村
信用社的风险越来越大, 不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而且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崩溃, 甚至出现全国性的金融灾难。
(四)
邮政储蓄组织的资金, 大部分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反哺“三农”。
由于邮政储蓄的存款大部分来自县以下, 主要是农村, 这部分资金应通过政策性金融用于支持县域经济, 特别是农村经济。
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 提高其支农能力。
这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缩小贫富差距, 扩大内需, 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适当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 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样才能吸纳较多的资金, 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起到巨大的作用。
但是,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而不能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以下弊端:
一是不利于机械化生产,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 没有资金投入搞科研, 即使有科研机构研究出新的技术, 推广也困难; 三是难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现在农民的生产往往是生产出产品找不到市场, 虽然有公司加农户这样的模式, 但毕竟多了一个环节。
当市场出现变化时, 要么是公司不讲信用, 要么是农户不讲信用; 四是不利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主要原因是难于有稳定的质量和数量的
原料来源, 一家一户的农户来生产, 要么是质量难于保证, 要么是数量难于保证。
上述的四个问题, 都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遇到的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决, 农村经济是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农村也没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吸纳较多的资金。
硬性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只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投入, 最终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
因此, 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通过土地的再承包, 使土地集中在懂经营的农业企业家手中, 形成规模化、 产业化的大生产。
农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费, 又可以干其他的副业, 可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生产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推荐访问:中央有关“三农”重大方针政策 方针政策 三农 中央
上一篇:中国重大方针政策。doc(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