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突破(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增量突破(新),供大家参考。
增量突破:
拓展党报评论新空间 ——以《人民日报》 新一轮改版为例 刘庆传 说起党报评论, 人们就会想到社论、 本报评论员 、 编辑部评论、 编者按, 想到“主题重大”、“代表党和政府声音”、“庄重严肃” 等词汇。
确实, 由于党报评论的题材长期集中于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 重大部署和重要工作, 对社会新闻以及网络热点事件关注较少,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党报评论主题重大、 内容重要却离热点较远、 离群众较远, 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刻板印象, 影响了 党报评论的亲和力。
今年 7 月 1 日 起, 《人民日 报》 开始了 新一轮改版, 除了 增加版面、 实行采编分开、 强化新闻外, 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加强评论。
《人民日 报》 在社论、 本报评论员 文章、 任仲平等主打评论不减少、 不削弱的格局下, 大大拓展评论的题材、 频率和样式的空间, 通过“增量突破”, 成功拓展了 党报评论的新空间, 使党报评论面貌一新。
具体来看, 增量突破主要“增” 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增在样式上。
除了 社论、 任仲平以及人民论坛、 人民时评、 声音等品牌栏目 外, 改版以来, 《人民日 报》 重新重用“今日 谈”, 让这个近年来见报频率有所下降的老牌栏目“梅开二度”; 在“人民时评” 的“尾巴” 上新设“来论”,以最新最热的网络新闻为评论靶子, 内容鲜活、 文风清新、
短小精悍, 快人快语, 夺人耳目 ; 新设“快评”、“见解”、“短评”、 “记者感言” 等栏目 。
总之, 通过改版, 《人民日 报》评论样式更加丰富, 品种更加齐全, 产品更加琳琅满目 :
有严肃凝重的社论, 有短小泼辣的“今日 谈”, 有宏大雄浑的任仲平, 有内容鲜活的“来论”, 有长篇大论的本报评论员文章, 也有三言两语的“快评”、 “感言”, 可以说, 只 要其他媒体有的评论样式《人民日 报》 都有, 评论的表现方式和力度大大增强。
二是增在数量上。
重视评论是《人民日 报》 历来的传统和特色。
近年来, 《人民日 报》 通过举办人民论坛、 人民时评、 声音等栏目 , 《人民日 报》 的评论数量一直高于一般党报。
改版以后, 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
今年 6 月 , 《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145 篇, 7 月 1 日 改版后, 第一个月 即发表评论 234 篇, 几乎“日 日 有评论, 版版见活体”。
从横向看,自 7 月 1 日 起至 9 月 21 日 ,《人民日 报》发表评论 544 篇 ( 其中“人民时评”、 “今日 谈”、 “来论” 三个专栏发表评论 91篇), 《解放日 报》 发表评论 229 篇, 《浙江日 报》 46 篇( 以上统计均不含国际、 副刊和理论版)。
改版后的人民日 报评论每天刊载的评论少则三五篇, 多则十数篇, 即便与设有评论专版的党报和都市类报纸相比, 《人民日 报》 的评论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见, 改版后的人民日 报, 数量和频率的增加是非常明显的。
三是增在题材上。
过去, 党报评论的题材习惯集中于经济和政治, 个别党报的评论甚至“只 见经济, 不见其余”,其原因一则经济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党报评论自 然也与经济为“主业”, 二则认为民生小事、 社会热点碎碎叨叨,不足为评, “提不上筷”, 三是在导向上, 经济评论相对而言比政治评论、 突发事件评论更容易把握。
改版以来, 人民日报评论最大的变化是加大了 对社会新闻、 突发事件、 网络公共热点话题的跟踪评论力度, 大大拓展了 评论的题材空间。7 月 1 日 以来,《人民日 报》 不仅对经国要事、 民族大义、 党政方针发表评论, 而且也对民生琐事、 市井新闻发出党报的自 己的声音。
“路边摊解禁”、 “高考加分”、 “群众满意度测评作假”、“学术剽窃”、“醉酒驾车”、“日 全食”、“开胸验肺”、“通钢 7. 24 群体事件”、“低价烟”、“遮羞墙”、“被增长”、“ ‘已阅’ 门” 等过去不为党报重视和关心的话题, 都成为《人民日 报》 评论和发言的主题。
纵观改版以来《人民日 报》评论, 只 要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和网络热点新闻事件, 都有自己的评论, 几乎做到无一遗漏, 这种题材拓展的力度是难能可贵的。
人民日 报作为中央党报, 其覆盖面是全国 32 个省(市、自 治区) , 每天需要报道的是来自 全国和全球的海量消息,版面相当珍贵, 但《人民日 报》 以极大魄力不断改进和强化党报评论, 给人们思考与借鉴。
第一, 增量突破要有认识支撑, 要深刻认识评论对于报纸的极端重要性。
在信息时代, 报纸既没有广播那么快, 也没有电视那么“活”, 更没有网络那种“量”, 报纸要在海量信息与激烈竞争中赢得读者, 必须“转型升级”, 以一些“附加值高”、“知识含量大” 的新闻产品去参与竞争, 新闻评论就是这种新闻产品之一。
报纸要赢在网络时代, 必须既是新闻纸, 更是观点纸。“识之深, 行之切”。
只有从事关报纸生死的高度、 从当 今媒介竞争新趋势的广度去认识和重视评论, 才能坚定强化评论的自 觉性。
从目 前看, 党报重视评论不能“止于嘴上”, 一时热一时冷, 版面一紧张就让评论让路; 更不能“叶公好龙”, 评论稍有点锋芒就觉得“烫手”;也不能“出 于美观”, 采用 评论只 是为了 版面美观和品种丰富。
第二, 增量突破必须解放思想, 要摈弃束缚评论发展的条条框框。
今年 7 月 1 日 , 改版的第一天, 《人民日 报》 在一版“今日 谈” 栏目 发表言论“1 万个‘正规军’ 的启示”,肯定南京解禁“路边摊” 的举措。
针对全国哗然的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 事件, 今年 7 月 , 《人民日 报》 发表评论“开胸验肺需要怎样的督导”。
之后, 河南省卫生厅不顾社会舆论风向, 悍然对帮助张海超开胸验肺的郑大一附院给予通报批评并立案调查, 对于这一明显具有“穿小鞋” 嫌疑的报复之举, 《人民日 报》 及时发表评论“问责‘开胸验肺’
无助法律尊严”, 言舆论之所欲言。
质疑 GDP 数据造假是个敏感话题, 但“人民日 报” 不回避、 不躲闪, 实事求是地发表评论“给公众一份令人放心的 GDP”, 既道出了 读者心中的疑问, 又对 GDP 数据缘何屡受质疑作出合理解释。
这 3 个选题要是放在过去, “路边摊” 可能因为太小、 太琐碎而不被关注; “开胸验肺” 可能因为太负面而被放弃; “被增长” 可能因为太敏感而视而不见, 但“人民日 报” 都作了 反映, 这表明, 只 要解放思想, 党报评论并无明显“禁区”, 很多热点话题并不是不能发言, 关键在于怎样发言。
党报评论要解放思想, 一是要放下身价, 关照民生, 关心民生琐事, 关怀百姓疾苦, 不能认为自 己党报, 就自 视清高, 高高在上, 对百姓和群众议论的热点视而不见, 远离群众的结果最终只能被群众远离。
党报评论眼界可以高, 视角可以高, 但视线不能高。
“眼界高” 是说党报评论应该高看一眼, 深看一眼, 有党报的责任、 高度和视角, 能言人之所未言, 视线不能高是说党报评论不能远离群众, 不能远离社会热点和新闻焦点, 不能放过群众关心热议的任何话题, 二是不要自 设禁区, 今年 3 月 , 常州一老汉在台湾旅游时在景区石刻上写下:
“常州老汉某某到此一游”, 一时间各大媒体批评如潮。
对当事人是江苏人的这件事进行评论会不会强化其负 面效应? 针对这种担心, 《新华日 报》 编委会认为, 党报评论不能自 设禁区, 对于热点, 不是不能发言, 而是怎么
发言。
按照指示, 我们写了 评论 “到此一游, 留下的是什么”,发出了 党报的声音, 较好地引 导了 舆论。
三是要百花齐放。党报评论地位重要, 影响重大, 言论观点必须符合党和政府政策, 必须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不能信口 开河、胡言乱语、 偏执狂悖, 但如果因为认为自 己是党报评论就自缚手脚, 设置一些不可有的条条框框, 也会影响党报评论的数量和质量, 党报评论的“尺子” 应该宽松适度。
第三, 增量突破要强化保障。
改版以后的《人民日 报》,每个月 都发表 200 篇左右的评论, 完全依靠评论部是不可能的。
因此, 《人民日 报》 大量采用外稿, “今日 谈”、“人民时评”、 “来论” 等栏目 都以外稿为主, “经济茶座”、 “经济时评”、“见解”、“声音” 等也是报社各采编部门负责写稿、 组稿。
可见, 对党报而言, 要强化评论必须坚持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 鼓励用外稿, 这就要求在机制上一要给外稿以可观的稿费, 以吸引 高质量的写作队伍, 二是要让评论部不但写稿, 还要编稿、 组稿, 在考核时, 既要考核评论部的写稿工作, 又要考核评论部的编稿工作。
从目 前看,“今日 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来论”、“声音” 等栏目 都由固定的版面和版位, 有相对固定的频率, 这对于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 心里期待, 提升品牌栏目 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 评论栏目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难以培养足够的影响力, 因此,强化党报评论需要舍得拿出版面。
总体来说, 加强党报评论, 增量突破是重要的方向和方法, 党报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建立健全的机制, 组织强有力的力量, 拓展党报评论空间, 切实增强党报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作者系新华日 报评论部记者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校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