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由劣到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国制造”由劣到强,供大家参考。
“德国制造” 由劣到强
100多年来, 无论是一战和二战前, 战后重建, 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即便美英趋之若鹜追求“金融神话”时, 德国始终坚守立国之本, 也因此成为在近几年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西方国家。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 “德国制造”在百年的起起伏伏中走到现在, 根本上说靠的是勇敢接受挑战, 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强大自己。
从“厚颜无耻”到“光荣之源”
“厚颜无耻”, 这是 125年前英国人给德国制造的产品扣上的帽子。
德国《明镜》 周刊曾撰文称,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 当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 追求强国梦在夹缝中求生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 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 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
偷窃设计、 复制产品、 伪造制造厂商……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那顶不光彩的帽子。
1887年 8月
23日, 英国议会通过了 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 规定所有 从德国进口 的产品都须注明
“Made in Germany”, 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8月 23日于是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
“德国之声”称, 从 125年前的那个日 子后, 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 100多年来, 德国源源不断从中获益, 任何一件“德国制造”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 受到各国的欢迎。
《南德意志报》 称, “德国制造”125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
它也是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密码, 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
“德国制造”给德国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也引发不少国家的羡慕。
《纽约时报》 称, 德国的强盛关键来自于制造业。
美国《外交》 杂志曾刊登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顾问及奥巴马政府汽车产业首席顾问的史蒂文· 拉特纳的文章, 文章标题就是“德国成功的奥秘欧洲的制造业强国能给美国什么经验”。
时隔百年, 如今已经基本放弃制造产业的英国深陷金融危机, 英国媒体面对德国稳健的发展也望洋兴叹。
英国《每日电讯报》 称, 和英国、西班牙相比, 德国不仅经济增长仍然强劲, 而且其失业率甚至不到英国、 西班牙等国的一半,这让债务危机缠身的欧洲各国不得不唯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政府马首是瞻。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 “德国制造”崛起的过程同时也是德国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过程。
德国是欧洲国家中现代化较晚的一个, 而且身处欧洲中部的德国, 没有多少地缘优势, 却能在 100余年的时间里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 很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直坚持以高质量的制造业为本的道路。
在德国, 民族国家的形成、 现代化过程以及在世界地位的确立基本上是同步完成的。
安于实业危机不“危” 上世纪 90年代, 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包, 自己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 而德国却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
正是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 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 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
在《每日电讯报》 相关报道后,有英国网友留言称, 当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 默克尔回答说:
“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 布莱尔先生。
”除了对制造业的坚持外, “德国制造”长盛不衰还在于 “质量”和“创新”。
事实上, 早在 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视为廉价的劣质品时, 德国学者就开始呼吁工业界清醒过来:
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 而是质量。
1896年, 英国罗斯伯里伯爵就表示, “德国让我感到恐惧, 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
我们超过德国了吗? 刚好相反, 我们落后了。
” “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 不是检验出来的。
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 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 德国大众公司一名工程师在接受《环球时报》 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其实, 这样的“质量”意识甚至体现在德国家庭中。
在德国, 许多家庭主妇煮鸡蛋要用量具精确量出水的容量, 下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秤面条的分量。
美国《新闻周刊》 曾在题为“众厂之厂”的文章中感叹, “‘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 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在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 前 25位就有 11家是德国公司。
不少德国中小企业都有自己领先世界的技术。
德国克拉斯集团是一家农业机械制造商。
人们印象中这类机械傻大黑粗、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克拉斯集团生产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 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 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
尽管该收割机每台标价 40万欧元, 比其他国家的同类收割机价格高 1/3, 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仍趋之若鹜。
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 螺母, 但产品的应用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 年销售额达到 70多亿欧元。
在环球网的调查中, 中国网友认为德国制造业对中国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有网友甚至留言说:
“如果不是德国制造业率先走进中国,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离世界那么遥远。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今天的“中国制造”, 与当年的“德国制造”有很多相似之处。
德国人用了 100多年的时间, 完成了华丽的转变。
相信, 只要我国企业把好质量关、 取长补短、 勇于创新, 用不了多长时间, 定能让“中国制造”实现质的飞跃。
上一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