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在理论体系上,主要体现为继承与开放、 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及实践性相统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体现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统一;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坚定性与手段的灵活性、 过程的渐进性相适应。
关键词: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 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统一,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中国特色,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一、 从理论体系上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 科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渊源的承续特色
从理论渊源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出承续性特征。
这首先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价值观,其基本立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看,是坚持和运用上述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的必然结果。
其次,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无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科学运用的理论结晶。
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现实启迪,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有机统一体。
其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立于中国实际,围绕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这一理论主题,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结果,体现出鲜明的相承性特征。
第二,理论品格的创新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充分体现出创新的特征。
邓小平以超人的胆识和巨大的理论勇气,针对“两个凡是”的束缚,在坚持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明确提出“走自 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等相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阐明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 治党治国治军、 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基本方针、 基本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备系统的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并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创新型国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问题形
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现实和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而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又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第三,理论风格的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作风、 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这种民族性首先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汲取理论资源。
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总体的形式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渗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诸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其次,表现在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加以创新,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概括。
邓小平理论对传统文化中“藏富于民”的思想加以运用和发展而做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与时俱进思想加以运用和发展而做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论断;科学发展观对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加以运用和发展而得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都是既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高于上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造,更好地做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最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中华民族的形式,具有“新鲜活泼的、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第四,理论体系的开放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 2 ] 。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这个提法实际上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色。
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从理论自身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这不仅体现于它是在借鉴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明精华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与我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结果,而且体现在这一思想体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着蕴涵有实践和时代精华的要素。
一方面,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创立的毛泽东思想,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分析了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系列新矛盾、 新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 宝贵的思想财富。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条件下创立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得这一理论继续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肩负起既坚持这个理论、又顺应客观实际的变化创新发展这个理论的历史责任,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将这一理论继续推向前进,体现了这一理论日益发展和丰富的内在规定性。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 从制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大异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相对于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模式,把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经济效率的功能同社会主义保证社会公平、 促进共同富
裕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 独特的所有制结构。
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再次,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方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突破了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只能是按劳分配的传统观念,确立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观念。
第二,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
我国《宪法》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突出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 统一和稳定的职能。
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 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 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 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三,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文化发展多样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反对和抵制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发展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同时,要发展多样化的文化。
人民的文化需要具有广泛性、 多样性的特点。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立足点、 着眼点。
弘
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多样性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文化艺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 从实践上看,找到了一条实现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领导人民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
这一实践始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总体概括和外在表征。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 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特别是伴随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这种变化及其引发的新的阶段性特征,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格局。
一是适时启动和加快对外开放进程,改变了过去的封闭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 对外开放、 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新格局。
二是改变了 过去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先发展起来,形成了差异化、 差序化的发展格局,整个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分工、 协作、 竞争、 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建立在竞争和效率的基础之上。
三是改变了过去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不分的格局,适时推动社会部门与公共部门...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