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政绩观(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确政绩观(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正确的政绩观” 的一篇申论范文 1、 官场“盲从现象”症结刘玉瑛 当今的官场, 盲从现象屡见不鲜。
领导说了 一个观点, 其下属不管是否正确, 马上附和。
即使说得不正确, 也照样鹦鹉学舌; 领导做了一件事, 其下属不管是否得当, 立刻照搬照抄。
就算是错的事情, 也照做不误。
生活中的盲从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官场中的盲从却是值得注意的。
官场中为何存在盲从现象
官场中的盲从其实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有意识的盲从; 一种是无意识的盲从。
不管是有意识的盲从,还是无意识的盲从, 都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所谓有意识的盲从, 是抱有投机心理的跟随行为。
一些人为了 自己的仕途升迁、 功名利禄, 去盲从对自己有用的官员。
“有用的” 官员的动向, 就是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种现象的存在源于以下的因素:
首先, 与“官本位” 意识有关。
“官本位” 意识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人们以官为贵、 以官为尊,以官职的大小论社会地位之高低, 将是否做官或官做得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
在“官本位” 制度下, 人们把当官、 升官作为唯一的“正道” 。
于是, 戴上“乌纱帽” , 就成了 一些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封建官僚制度虽然消失了 , 但“官本位” 的意识却还在人们的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官本位” 意识的存在, 使得一些人为了仕途顺畅, 就主观故意地迎合领导, 盲从现象也就随之产生。
其次, 与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有关。
不完善不健全的干部人事制度, 使得干部的选拔任用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说你行你就行,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 正因为如此, 一些人为了 获得领导的青睐, 唯领导马首是瞻。
不分对错, 盲目地跟随听从。
所谓无意识的盲从, 是不自觉地跟随。
这种现象的存在, 则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与中国旧文化有关。
鲁迅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
“中国的文化, 都是奴才侍奉主子的文化。
” 鲁迅先生虽然讲的是旧文化, 但这种旧文化的影响力、 传承力不能低估。
它依然在左右着一些人的灵魂。
与中国传统社会有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极权社会” 。
皇帝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生杀予夺在一人之手。
正是这种绝对的权力, 造就了中国百姓俯首听命的性情。
因为在“极权社会” ,
一般人的思考、 表达是无效的, 不仅想也白想, 甚至还会造成灭顶之灾。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使得我们中国人的身上形成了 很深的“盲从思想” 。
时至今日, 虽然封建主义的大山已经搬掉, 但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盲从思想” 却并没有彻底的被铲除。
官场中的盲从思想会导致哪些问题
人们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
官场中盲从思想的存在, 会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
首先, 背弃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没有这种精神, 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实际, 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 就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不能客观地把握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也就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其次, 导致照搬照抄现象出现。
具有盲从思想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 总是不从实际出发, 而是拘泥于本本, 拘泥于领导。
马列书中没有讲过的, 文件上没有规定的, 领导没有谈过的, 自己就不敢讲, 不敢做。
最后, 丧失开拓创新能力。
盲从思想的主要特点, 就是它的盲目性和保守性。
盲目者, 不愿思考、不会思考、 不敢思考。
拉丁美洲谚语说:
“不会思考的人是白痴, 不肯思考的人是懒汉, 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 保守者, 过于迷信本本, 迷信权威, 迷信领导, 拘泥于传统的习惯和旧的模式, 遇事缩手缩脚, 前怕狼后怕虎, 不敢突破旧的框框, 没有勇气和胆识来根据新情况、 新问题提出新的创见。而这些正是开拓创新的最大障碍。
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法伯, 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 试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 的习性, 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试验中, 法伯把一些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 首尾相接, 围成一圈, 并在花盆周围不到 6英寸的地方撒了 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 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一小时过去了 , 一天过去了 , 毛毛虫们还不停地团团转。
又过了 六天六夜, 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
而死去。
实验结束后, 法伯在笔记中写下了 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在这么多毛毛虫中, 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 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 盲从会使人们陷入僵局, 甚至置于死地。
如何破解官场“盲从现象”
基于官场盲从现象产生的原因, 要破解盲从现象, 不仅要完善健全干部人事制度, 重要的还要培养各级干部的“独立思考” 精神。
“独立思考” 的重要性, 叔本华说得很清楚: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 与我们的关系, 就像假肢、 假牙、 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
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
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温家宝总理也曾经多次强调要“独立思考” 。
2009 年 11 月 11 日, 在纪念国务院参事室成立 60周年座谈会上, 温家宝强调:
“要提倡独立思考、 敢讲真话, 反对人云亦云、 照抄照转。
” 他还说:“我曾经在多种场合讲过, 要敢于独立思考, 敢讲真话, 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我希望, 独立思考、 敢讲真话在政府参事室能够成为一种风气。
”
2010 年 1 月 26 日, 温家宝在听取科技、 教育、 卫生、 文化、 体育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 的意见时又说:
“一所好的大学, 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 这就是独立的思考、 自由的表达。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
”
我认为, 这不仅是温家宝总理对“政府参事室” 、 对“大学” 的希望, 也是对我们各级干部的希望。
独立思考, 才能克服教条主义, 思想才不会僵化。
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会停止, 就要亡党亡国。
所以, 毛泽东同志形象地要求:
“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
那么, 如何才能“独立思考” 呢?
首先, 要培养质疑的意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
只有疑问, 才能激发探究的欲望。
在西方哲学史上, 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 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
“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
“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因为, 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 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 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
”
后来, 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 罗素。
于是, 有人问维特根斯坦:
“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
维特根斯坦回答道:
“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
缺乏质疑意识, 是不能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
能独立思考的人, 对任何问题、 任何事物都能问一个“为什么” , 并能很快地进入思考的状态, 即有强烈的质疑意识。
他们爱提出疑问, 并且努力地探求原因, 寻求答案。
相反, 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对任何问题、 任何事物都熟视无睹, 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即缺乏问题意识。
古人认为:
“大疑则大悟, 小疑则小悟, 不疑则不悟。
” 不善于质疑, 只是一味地相信, “凡是书本上写的便是正确的, 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 迷信书本, 崇拜前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 , 这样的人, 自然不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其次, 要清除怠惰因子。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著称, 但也勿庸讳言, 我们的头脑中也有怠惰的因子。
这种怠惰因子虽然有先天的遗传, 而更多是由话语霸权所造成。
所谓话语霸权, 就是由某些机构、某些人或某个人垄断着话语权力, 别人只能俯首听命, 没有说话的资格。
如封建社会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 任何人都要遵照执行, 不允许有任何的异议。
正是这种话语霸权, 造成了怠惰的因子。
人们习惯于接受圣人现成的教诲, 懒得自己独立思考; 习惯于接受别人现成的经验, 懒得自己多作分析。
第三, 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思考的习惯是要培养的。
但实际上许多人每天忙于具体工作, 很少能够腾出点时间来进行思考。
结果, 遇到问题, 人云亦云。
独立思考, 除了 要做到上述几点, 更重要的, 是要营造能够独立思考的环境。
这种环境是一种包容和宽松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 领导干部能够独立思考, 敢于独立思考; 能讲真话, 敢讲真话, 而不
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2、 品德高下看“忧乐”温振春 前不久, 某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 本应后飞的航班却因一位领导干部的登机“先飞”了。
此举引起社会关注。
人们由此联想起, 当年日理万机的列宁自觉排队理发, 毛泽东、 周恩来认真践行“我也要遵守制度”的诺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胸怀。
然而近些年来, 却有一些人把“先忧后乐”抛在脑后, 变成了“先天下之‘优’而‘优’, 先天下之‘乐’而‘乐’”。
一些地方涌现了花园式、 宾馆式、 别墅式、 皇宫式办公楼,超豪华装修、 超规格购置高档轿车等现象, 也不罕见。
在现实中, 先后本是公共生活的一种秩序, 但孰先孰后, 有时暴露出某种特权思想, 折射出某种媚官恶俗。
诚然,领导干部工作繁忙, 有时需要一些适当的服务与便利, 这可以理解。
但决不能以此为由, 谋求特权, 追求“优先”照顾。这样的领导干部, 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必受群众冷眼, 为世人所不齿。
一些领导干部的“先优先乐”, 从根本上说乃是淡忘了党的宗旨, 淡薄了群众情感。
把安身立命之本抛在了一边,往往就会发生蜕变, 膨胀自我特权, 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为既得利益, 当成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政者, 正也。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
只有摆正位置, “吾日三省吾身”, 常用党的宗旨、 入党誓词、 先烈精神和英模事迹对照自己的言行, 才能进入角色, 明其所想, 知其所为, 做出成效; 才能秉公持正, 坦荡磊落, “利归天下, 誉属黎民”; 才能见贤思齐, 不以物惑, 不以情移, 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经得住诱惑, 保得住气节。
讲公德、 扬正气、 守规矩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素养的重要尺度, 领导干部则应以此为基本的为政素养和要求。
只有做到“先忧后乐”, 才能见出一个领导干部的高尚境界和品德, 才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重托。
3、 群众为什么爱“草鞋书记”姬建民 他在职时, 家里人一点儿“光”也沾不上, “农转非”转不了, 新房盖不起, 连一次公车都“蹭”不上。
退休回到老家, 一把锄头、 一顶草帽、 一双草鞋, 用生命最后的 22 年时间, 在大亮山上带领群众造林致富, 最后将价值超过 3 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
这位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给世人带来了震撼与感悟。
杨善洲下乡 之所以脚穿茅草鞋、 头戴竹叶帽, 一身泥巴一身土, 是因当地百姓还在“穿草鞋”, 不富裕。
他认为“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 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 你不觉得有愧吗? ”只有穿草鞋、 戴草帽、 深入群众中心里才踏实。
百姓则热爱这种穿草鞋、 背挎包、 下地头的干部, 喜欢这种不坐车子、 不摇扇子、 不端架子的领导。这也印证了 “位不在高、 勤政则名; 官不在大、 为民则灵”的箴言。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无需“上纲上线”提炼什么“思想高度”, 一名共产党人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显而易见。
百姓称他“草鞋书记”, 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与赞赏。
杨善洲完全有条件不穿“草鞋”, 但他却把穿草鞋视为与群众沟通感情、 密切联系的媒介, 讲求与群众打成一片。道理很简单, 你西装革履、 油头粉面, 坐着豪车去农村、 入农户、 到地头, 老百姓能跟你这样的人说实话、 道实情那才怪哩!
群众并非强求领导一起穿草鞋, 而是需要领导保持那么一种可贵的“草鞋精神”。
换句话说, 你穿上草鞋, 百姓还有个看你是否办实事办好事的“考验”, 更别说你“一盒烟一桶油, 一顿饭一头牛, 屁股底下一座楼”了。
在这个意义上, “草鞋书记”杨善洲带给我们的震撼就是:
一辈子都在做好事, 一辈子不以权谋私, 一辈子带领群众致富, 一辈子无私奉献。
带给我们的感悟就是:
群众爱“草鞋书记”, 更爱一辈子为群众谋利益的共产党人。
时至今日, 除了偏远农村, 农民穿草鞋的也不是很多了。
现在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了, 穿不穿草鞋不打紧, 关键在于有没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 会不会与群众同甘共苦, 是不是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
杨善洲不只脚上穿着草鞋, 更重要的是心里装着百姓、 装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穿草鞋不是摆样子作秀, 当然也不能鼓捣成“大呼隆”的政治噱头。
学习“草鞋书记”的“草鞋精神”, 为的是牢记宗旨、 服务群众, 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穿“草鞋”,能够过上文明富裕的好日子。
“当官不是永久的职业, 永久的职业是好好地为老百姓。
”脚上穿着“草鞋”, 心中装着百姓, 一辈子为群众谋利益,
这样的领导干部肯定是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为老百姓所拥戴的人。
申论范文中的名言佳句:
“杨善洲不只脚上穿着草鞋, 更重要的是心里装着百姓、 装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穿草鞋不是摆样子作秀,当然也不能鼓捣成“大呼隆”的政治噱头。
学习“草鞋书记”的“草鞋精神”, 为的是牢记宗旨、 服务群众, 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穿“草鞋”, 能够过上文明富...
上一篇:会议,会议,,,会议(精选文档)
下一篇:不是会议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