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学习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上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网上学习心得体会
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
所谓课堂教学, 就是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不同的教学理念, 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 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新课程新理念, 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
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确实有一定地难度。
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与时俱进, 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本文结合我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 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车间” , 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 在活动中理解、 在活动中提升。
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 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 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做到这一点, 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 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尽可能是因为规律是有层次性的)
。
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 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 方法、 结果。
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
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 教师要帮助指导。
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
。
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 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
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 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以鼓励为主, 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 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
新课程新理念, 理念不同了, 观念也不同了, 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 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
由于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大, 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难点。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我们知道,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
我觉得这一改变, 体现了本次课改的一个精神, 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又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标准, 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显然课程标准更具有合理性。
课程标准规定的
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 这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即下要保底, 但上不封顶。
对学有余力和对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去探索更深奥的数学知识, 而教师不能限制学生学习数学的范围。
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没有传统教学中所谓的“超纲” 之说了。
基于这一理念, 教师在备课中制定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即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大胆地去探索。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在传统教育学中称教科书是教学大纲地具体化, 是根据教学大纲阐述学科内容地教学用书, 是教师进行教学地依据。
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上地内容和范围保质保量地进行授课。
在新课程中将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地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
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 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地例子; 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总之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
至于怎么教, 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
” 当然, 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地发展,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地同时, 在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传统教学让人感觉是在“教教材” , 而新课程是让教师“用教材去教数学” 。
教学设计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 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一、 感“亲” 。
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 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
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 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也就是说“境由心造” 。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所处环境相近, 与自己喜欢的、 关心的、 甚至是爱好的事情接近, 那么他们会感到知识对他们有种亲切感, 唤起心灵的认同, 激发学习的愉快感, 知识也就自然地接受下来。
例如对于课本中一些过时的、 乏味的例子可以改变问题情境, 创设成学生身边的或所熟悉的问题, 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让学生“乐学” , 这样知识接受就容易多了。
二、 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对同一个问题, 如果教师所提供、 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 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
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 谜语等)
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 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 寻找解决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平方根” 教学中, 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三、 分步设置问题情境。
所谓的备课, 实际上就是备学生, 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谓的教学设计, 就是为不同的学生, 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 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 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问题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 步步登高。
一堂课为了解决一个大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 遵循“循序渐进” 的原则, 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 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 直至问题的解决。在一堂课的教学中, 如何突出重点、 分化难点是每位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兼顾学习好、 中、 差的学生, 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有所学、 有所获。
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不断地调节分步设置的间距, 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相一致。
四、 运用变式重置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 “要他学” 远不及“我要学”所达到的效果。
只有注意问题情境的新颖性, 才能吸引学生去学习,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新颖性, 是数学教学缺乏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去重组知识, 而不是从死记硬背的角度, 让学生进行重复记忆。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
责怪学生考试记不住, 一算就错, 实际上是学生不会演变和识别。
知识重复的最好办法是演变和变式。
例如对于重要的问题, 重点的知识, 讲一遍, 练一遍是不够的, 这要有一个巩固练习的过程。
教师要通过新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识别出新情境下的问题模式, 识别出问题的实质,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搞“题海战术” 用增加练习的次数来代替数学变式的训练。
五、 开放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
而且, 重要的一点是, 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 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的意识; 探索真理的勇气; 敢于改造、 敢于发现, 不墨守成规, 不固守己见。
在这个过程中, 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最后, 教师要认识到: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 经历、 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
所以, 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 “试一试” “议一议” “猜一猜” 的题目, 让学生在“做中学” 、 “想中学” 、 “读中学” 、 “聊中学” ,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
多种方式学习并不一定都由教师组织, 在适当的时候让一部分学生离开课堂, 到图书馆去查询, 到计算机房去浏览, 到校园中去讨论和验证, 而留下需要的学生按统一要求在教室内学习, 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
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 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分层教学的特点, 也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
上一篇:班主任网上学习心得【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