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方向,落实改革理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改革方向,落实改革理念,供大家参考。
坚持改革方向
落实改革理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 修订解读
为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进一步满足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 2007 年 4 月,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
修订组通过对调研数据和各方意见与建议的严肃认真的研究分析, 于 2008 年底形成了 初步的修订稿, 后又根据中央和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 在不断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完成定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 ( 以下简称《标准( 2011 年版)
》 )
。
一、 修订工作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1. 与时俱进。
《标准 (2011 年版)
》 积极贯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一 2020 年)
》 精神, 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其中。
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精神的内容, 合理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科学发展观等内容, 使历史课程内容更贴近时代、 贴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 以增强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和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
2. 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
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 应该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 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3. 减轻学生负担。
《标准(2011 年版)
》 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总之, 《标准(2011 年版)
》 更加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更加明确改革方向, 在课程体例方面做了 较大调整, 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二、 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
《标准(2011 年版)
》 在认真总结《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实验稿)
》 )
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 坚持新课程的理念与方向,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坚持“自 主、 合作、 探究” 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的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 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标准(2011 年版)
》
坚持、 发展和完善这些基本理念, 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体验和认识, 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重传递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使教师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成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2. 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 的整合。
《标准(2011 年版)
》 完全认同并尊重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坚持从“三维目标” 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同时, 养成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等情感与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从而更加突出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 重视初中、 高中、 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 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如何对初中、 高中、 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 避免重复、 断裂、 脱节与错位, 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在此次修订工作中, 修订组对初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中国近代、 现代史部分以及大学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进行了认真全面梳理和深人研讨, 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也在研读相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对《标准(实验稿)
》 做了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在课程体例设计上, 《标准(2011 年版)
》 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 以基本的史实为主, 采用“点一线” 结合的呈现方式, 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课程内容编制上,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普及性出发, 精选最基本的史实, 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这样的修改与发展, 不仅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而且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 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
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 就是确立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
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 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
《标准( 2011 年版)
》 继续坚持这一方向, 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 它所具有的思想性、 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 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 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进一步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 即:
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 具体修订内容。
此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对课程的设计思路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做了较大调整; 二是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做了合理删减与增加; 三是对“前言” 和“实施建议” 做了修改与完善。
《标准(2011 年版)
》 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二是进一步精选史实, 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 三是进一步将课程内容与三维目 标相结合, 更利于三维目标在历史课程中得到实现。
1. 课程总体目标、 分目标和课程性质的完善。
(1) 发展与完善“前言” 涉及的课程总目标。
《标准(2011 年版)
》 明确提出,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 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
这一提法, 是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 标做出的最新论述, 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
在具体的三维目标方面, 《标准(2011 年版)
》 使三个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有层次、 更为清晰、 明确、 完整, 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结合更为紧密,更适应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 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 也更具有时代性。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 目标中, 强调要“了解历史的时序” ; 在“过程与方法” 目 标中, 强调要“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力求在表达自 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 推论得当; 学会与教师、 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 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 善于与他人合作” ; 在“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中, 明确提出要“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 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理解
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 “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等等。
(2) 对“课程性质” 做了较大的修改与完善。
《标准(2011 年版)
》 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四大特性:
①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拓展国际视野,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②基础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 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 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③人文性。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人文素养,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④综合性。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全面认识历史与社会。
2. 课程设计思路的重要调整。
对“课程设计思路” 的调整是这次修订工作的重点之一。
具体地说, 就是在保持《标准(实验稿)
》 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划分的同时, 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 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 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 采用“点一线” 结合的呈现方式“点” 是具体、 生动的历史事实; “线” 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 穿“点” , 以“点” 连“线” , 通过“点” 与“点” 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 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3. 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
(1) 根据“课程设计思路” 的弱化学习主题、 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 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导言的目的, 一是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实, 基本勾勒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是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 二是从“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二个层次, 提出教师和学生通过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2)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总的目 标是精选最基本、 最重要的史实, 降低难度, 减轻负担。
增加知识点的具体选择标准有以下几个:
①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 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 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
例如, 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 东汉、 安史之乱等内容; 中国近代史增加义和团、 袁世凯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
②历史发展中出现的、 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也能够理解的新事物。
例如, 中国现代史增加雷锋、 北京奥运会、 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等内容; 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社会保障制度、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 生态与人口问题等内容。
③为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
例如:
由于西欧庄园是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知识点之一, 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识点中增加了西欧庄园, 但在教学要求上降低难度; 又如, 由于手工工场、 租地农场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变化、 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增加了 这两项内容, 但在难度上也有所降低。
减少知识点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①课程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例如,考虑到在讲述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时会向前追溯到《九章算术》 , 而且在数学课中也会涉及这个知识点, 因此就不再将《九章算术》 列在《标准(2011 年版)
》之中了 。
又如, 考虑到地理课中也会讲到《水经注》 , 物理课中也会讲到阿基米德, 故在《标准(2011 年版)
》 中就不再列入。
②从学段角度出发, 考虑知识点的难度, 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 不在初中讲述, 而是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 使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有机衔接。
如《资治通鉴》 、 宪章运动、 伏尔泰、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印度独立等。
③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 删减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
如元谋人、 禅让制、 世袭制、 严复、侯德榜、 计算机网络技术、 就业制度、 南方古猿、 人类起源、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生物工程技术等内容。
④未列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课外活动可以自我获得的知识。
如《荷马史诗》 、 巴黎圣母院、 德莱赛、 爵士乐、 好莱坞等。
总之, 《标准(2011 年版)
》 的内容总量有所下降, 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也使内容更加集约, 重点更加突出, 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
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除了具体的内容之外, 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这样做的理由是:
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 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也是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给以叙述。
4. 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要求。
《标准(2011 年版)
》 不仅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 部分提出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总体要求, 也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导言中, 进一步梳理不同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
初中一年级 ——主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时空观念, 识读历史图表, 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 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了解传说、 故事、 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初中二年级 ——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阅读、 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与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初中三年级 ——主要培养学生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 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 概括和综合, 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 论证等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 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历史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既要遵循历史课程本身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特点, 又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标准(2011年版)
》
对教学工作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1. 加深对历史课程思想性、 人文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与实践。
初中阶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