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进程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进程研究(),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进程研究 摘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和一以贯之的伟大实践。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进程,对于科学把握并有效改善新形势下更具全面性、复杂性、深刻性的民生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进程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不断改善民生、为民造福的历史。
1 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种国情下,如果不以革命手段争得民族独立,改善民生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民生为己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领导广大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基本的政权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十几、二十几美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 18 世纪中期水平。”面对“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的新中国,走上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随之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等一系列积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文充分体现了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中心的改善民生的理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基础。当然,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及其规律还处于探索阶段,因而这一时期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对改善民生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中“大跃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剧烈,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而“文革”时期,我国经济更是接近“崩溃的边缘”,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亟待拨乱反正。
2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努力,虽然取
得了很大成就,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邓小平曾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 1978 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具体来看,“人均年消费粮食 1976 年低于 1952 年的水平;到 1978 年,全国农村还有 2.5 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下降,其间只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欠账;配给票证比‘文革’前又有所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有鉴于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共产党果断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大中型企业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 亿多人的贫困问题作为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从而初步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民生发展模式,允许、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民
生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民生评价标准,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的“三步走”战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谋求民生幸福。
3 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谷,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在这些国家纷纷丧失执政地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忽视了对民生问题的改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吸取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紧密结合已基本实现“温饱”之后的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要求,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进一步谋求改善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不断满足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江泽民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大报告均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温家宝在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 万亿元,财政收入 6.85 万亿元,粮食产量 5.31 亿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7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153 元。现在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于衣食无忧,而且更多地注重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期待为首要任务,改善民生成为党的中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将改善民生上升到民权的高度,把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视为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而写入宪法,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同时,“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自觉回应社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从改革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使改善民生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下展
开。温家宝在 2007 年“两会”结束答记者问时强调:“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制度的保障。我们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立了法的,我们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立了法的;我们将要开始实行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也要用法律保障,我们正拟定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最终也要建立制度。有了制度,就不会轻易改变,就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将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2]李培林.民生为先[n].光明日报,2009-09-2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9.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
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
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
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三)忧患意识不强。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有做“太平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勤政廉...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历史进程研究() 中国共产党 民生 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