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供大家参考。
一、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重要节点城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度融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为出发点,按照“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产业实力、推进基础互通、提升城市品质、优化生态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重要节点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定位。依托我市沿海特点、人文底蕴、产业基础和生态禀赋等独特条件,准确把握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特征,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产业、市场、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努力打造长三角北翼沿海开放门户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致力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提升区域集聚资源要素、加快自我发展的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等各类创新资源,加快融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为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彰显生态特色。充分发挥我市森林、海洋、湿地等综合生态优势,建立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形成蓝天绿地碧水的巨大生态效益,着力打造极具影响和特色的生态品牌。
注重开放融合。以综合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以开放型载体建设为支撑,密切与长三角城市联系,加强功能互补和分工协作,全面融接长三角区域协作体系和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三)发展目标
到20xx年,通过扎实开展“六大行动”,重点打造“两区”和“三基地”,使得我市长三角城市群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
“六大行动”。开展产业创新联动集聚行动,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开展城市品质全面提升行动,城镇化发展质量持续提高;
开展生态环境共享共建行动,生态品牌影响力显著扩大;
开展开放体系主动对接行动,区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开展体制机制一体建设行动,协同合作发展基础得到加强。
“两区”。产业联动集聚区。我市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产业联动更为密切,沪苏、苏盐、盐常等各类合作园区发展加快,成为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中韩盐城产业园国际合作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长三角对韩开放合作示范逐步显现。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90%,形成一批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产业标杆。生态文明示范区。主体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好打赢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建成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国家级生态载体品牌在长三角城市群形成重要影响力。国家公园体制基本建成。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6%左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主要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
“三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绿色腾飞、蓝色崛起、全域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一心两轴三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东方湿地,鹤鹿故乡”特色旅游品牌,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全市旅游总人数达到45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585亿元。新能源示范基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形成,加快建设一批燃机热电联产和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开发建设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一批新能源,建成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用电量25%。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粮油、高效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建成优质品牌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供沪蔬菜基地和一批年销售超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优质农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成为长三角地区“菜篮子”和“米袋子”。
二、大力开展产业创新联动集聚行动
围绕“产业强市”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动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增强产业科技创新和资源要素吸纳能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产业联动集聚区。
(一)提升产业集聚创新能力。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抢抓沿江产业布局调整、转型升级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深水大港、空间资源的优势,加强与沿江地区产业合作,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沿江地区钢铁、石化、建材等基础产业和龙头企业向我市转移,在重点合作园区打造产业配套基地,实现区域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协调发展。组织实施“产学研百千万工程”,利用长三角城市群丰富的科教资源,建立健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城市群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开展与上海张江、苏南和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互动交流,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载体共建,积极打造一批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成果转化。到20xx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
(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盐城行动计划,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优势企业和机构合作,努力引进高端项目和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风能、光能资源优势,加强与协鑫、上海电气、天合光能等长三角地区新能源龙头企业合作,加快建设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以盐城环保科技城等为载体,重点发展烟气治理、废水处理、节能电光源、节能锅炉等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检测研发、碳排放交易等环保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加强与上海迈腾电子、龙旗科技等重点研发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打造从研发到生产,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提升主导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汽车产业,支持整车企业持续技改扩能,重点支持东风悦达起亚一工厂搬迁改造,尽早启动第四工厂建设。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动力总成系统、汽车电子系统、汽车底盘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着力提高零部件企业本地化配套率。发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研究院的平台优势,加强与上海汽车、烟台汽车研究所等汽车研发机构合作,推进奥新纯电动乘用车、东风悦达起亚新能源汽车项目加快建设,打造沿海汽车名城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机械装备产业,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配套协作体系,坚持以高端化、成套化和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大型石油机械、高端泵阀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到20xx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大数据、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提升旅游、养老、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先导区、长三角北部区域性物流中心。主动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与上海相关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吸引上海的金融机构在盐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实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融合发展,努力提升金融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快建设大丰港物流园、盐城城西南物流园、盐城市现代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引进上海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龙头企业来盐,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网络平台。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工程,加大互联网经济平台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打响“盐城服务”品牌。到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深化粮食绿色增产转型调整行动,重点培植沿海、里下河和渠北三大优质粮食产业优势产区。加快推进“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供沪蔬菜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创建一批蔬菜园艺规模特色基地。大力推广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设施养殖“四位一体”养殖模式,着力打造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华东地区优质禽蛋产业带、优质肉羊产业带和沿海百万亩现代渔业产业带。吸引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技术参与盐城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加快打造具有盐城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一批年销售超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有效提升我市储运、交易、信息等市场服务与长三角城市群市场的互联互通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在长三角区域市场份额。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面向长三角区域性市场,培育开发适合网络营销的农产品,制定网销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龙头企业与第三方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立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实现农超、农企、农校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配送直供,积极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三、扎实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
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互联互通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接入能力。
(一)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海港、空港为标志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充分衔接,对外联通对内畅达,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迈入高铁时代,深度融入江苏“三纵四横”高铁新布局,重点围绕北京、上海、西安等方向,构建“K”字形铁路干线网络,扎实推进连盐、徐宿淮盐、盐通、盐泰锡常宜等铁路建设,到20xx年,盐城与沪宁、苏南等城市实现城际铁路全覆盖,全面进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完善高速路网结构,推进盐城至南京高速、阜建高速南接北延等项目建设,构建我市与南京、苏南等市的直达通道,研究淮安至滨海港高速公路、射阳港高速公路规划方案,形成“三纵二横二联”的高速公路总体格局。完善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大丰港区深水航道、滨海港区通用码头等工程建设,推动盐城港协同整合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喂给港的综合作用。打造航道联网畅通,加快建成滨海港疏港航道,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航道工程、盐宝线、连申线响水段等高等级航道建设,实现主要港口、省级以上开发区与通榆运河之间有高等级航道直接相连,千吨级船舶可直达安徽、上海等地,形成“通江达海、连通京杭运河”的联运体系。放大空港辐射范围,加快建成盐城南洋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加密航班航线,提升机场运输的综合保障能力。稳步推进射阳、建湖和大丰通用机场建设,发展空港经济,增强与长三角城市的航空联系。加快重要枢纽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集高铁、公路、民航、城市交通于一体,高标准建设市区综合交通枢纽和8个县级公铁综合客运枢纽,进一步增强城际与城市交通的一体化换乘衔接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加强能源保障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将风电建设重点从陆上转向海上,全力打造“海上三峡”。按照集中式和分布式发展并举的原则,推动集中式光伏电站加快建设,利用屋顶资源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到20xx年,风电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占全省风电装机比重达50%;
光伏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占全省光伏装机比重达30%。拓展天然气利用领域,大力推进国信盐都、中海油阜宁燃机热电联产项目。积极推进清洁高效煤电,努力创建高效清洁燃煤机组国家示范。深化与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滨海港中海油LNG接收站项目,滨海港、大丰港煤炭储运基地建设。
(三)提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充分发挥沿海滩涂围垦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推进海堤外移调整规划,有序实施新一轮海堤达标建设,提高沿海地区防洪(潮)排涝标准。加快临海引江通道建设,提高沿海地区水资源保障水平。
(四)建设泛在普惠信息网络。全力推动“光网城市”、“无线盐城”、“高清盐城”和“智慧盐城”建设,加快电信网络、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三网融合”,开通盐城至上海的互联网直连电路和国际专用通道。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5G网络布局,优化升级全市宽带网络。全力推进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利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引导数据中心向大规模、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打响绿色数据品牌,建设长三角区域最大的国家级云计算绿色数据中心存储基地。积极推动物联网重大示范应用工程和应用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基地。加强区域信息通信服务管理和协作,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等新技术新业务领域合作,促进信息通信资源共享交流。
四、积极开展城市品质全面提升行动
按照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大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位和特色,努力加强县城、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切实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制定实施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细化明确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构建盐城大都市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多点发展的“一区两带多点”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实施主体功能区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落实大市区、重点城镇、农业和生态保护区域等功能板块空间用途管制,加快形成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推动重点开发区域加快集聚人口和产业,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新兴区域;
推动限制开发区域与资源要素禀赋匹配发展,农产品主产区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农产品生产核心区;
推动重点生态空间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增强生态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探索推进“多规合一”。
(二)加快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盐丰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心城区功能向半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中韩盐城产业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等重要平台为载体,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特色海洋经济、互联网经济等现代产业,建设区域标志性产业创新高地。坚持组团式发展,着力建设大洋湾生态组团、先锋生态组团、斗龙港生态组团、范公堤高铁综合枢纽组团、小新河以南新型复合功能组团等“五大组团”,统筹布局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产业人才中心。积极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互动发展,以城镇组群、集镇组团为主体形态,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天蓝地绿,大中小城市和各类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抓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着力提高城乡“六个一体化”水平,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水电路气等各类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扎实推进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八个方面24项试点任务和滨海县、阜宁县益林镇、大丰区大中镇、射阳县临海镇等“一县三镇”的试点工作,全面完成省赋予我市的各项试点任务。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研究制定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指导意见,重点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制度供给“活而新”的产业特色小镇和风情小镇。选择工业、商贸、旅游基础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镇进行重点培育,着力打造一批 “产业强镇”。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到20xx年全市培育200个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加快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美丽乡村。
五、协力开展生态环境共建共享行动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努力构建江苏沿海乃至长三角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绿色家园。
(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严格划定城市边界红线、海洋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等九大类92个陆域及海洋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推广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实施水生生态养护,控制捕捞强度,严格执行休渔制度。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退化湿地生态修复,逐步扩大退耕还湿、退渔还湿范围,提高湿地自身生态调节和环境承载力。加强沿海滩涂湿地保护,实施海岸带修复整治工程,依托珍禽和麋鹿两大保护区核心区,设立独立的生态保护特区,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推动大纵湖、金沙湖、九龙口等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启动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工作。加快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筑牢沿海生态安全屏障,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打造长三角城市后花园。到20xx年,建成高标准生态防护林1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7%;
修复或恢复湿地2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0%。
(二)推进环境联防联治。加强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积极推动建立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统筹实施控煤、治气、管车、降尘、禁烧,严格执行统一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制,加快推进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力争到20xx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45ug/m3以下,环境空气质量全省领先、区域争先。深化跨区域水污染防治,坚持河水湖水海水统筹抓、汛水废水污水一起治,全面整治水环境。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保护制度,加快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蟒蛇河等主要供水河道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完善以“河长制”为基础的分级管理责任体系,确保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清理非法和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开展受污染耕地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土壤环境监测,推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实行污染土壤分区分级分类修复治理,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产区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定期组织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体系。
(三)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大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开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等技术改造,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碳排放零增长。加强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合作,推进盐城环保科技城区域碳交易市场建设。
六、着力开展开放体系主动对接行动
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全面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开放合作,在更高平台上深度对接长三角对外开放大格局,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一)全面深化接轨上海。充分发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全面深化与长三角龙头上海在经济、科技、产业、人才、民生等多方面合作交流,促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新局面。积极借鉴上海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加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等两地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增进沪盐政府间合作交流,定期组织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开展高层拜访、对接交流、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努力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大局。坚持以重大项目招引为突破口,以盐沪共建园区为载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每年在上海举办3-4次全市集中性专题“双招双引”活动,积极开展敲门招商、专业招商,吸引和集聚重特大项目落户盐城。
(二)加快开发载体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江苏滨海新区建设,以深水大港为龙头,盐田资源为支撑,加快构建滨海港铁路支线、滨海港疏港高速、淮河流域出海门户港等滨海港集疏运体系,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布点落户,以大资源带动大工业、大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江河联动开发示范区和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打造滨海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加快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加强顶层谋划,创新合作机制,推动中韩自贸协定相关政策在中韩盐城产业园开展先行先试。实施软硬件“双提升”行动,全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管理法制化创新,努力打造中韩产业合作示范区和长三角地区对韩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加快建设具有滩涂综合开发特色的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绿色食品加工、生物科技等优势产业,建成融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于一体的国家级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推动形成沿海产业带、城镇带、风光带,打造黄金海岸经济带。
(三)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把握长三角城市群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机遇,在新的平台上构建“东向出海、南向融合、西向拓展、北向联动”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着力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水平,鼓励外商更多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鼓励外商通过并购等方式参与产业链整合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吸引外资机构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型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清单式审核、备案化管理”的快速审批方式,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进综合保税区体制机制创新,争取纳入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试点工作。加快海关监管点、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支持沿海经济区积极争取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国家级检验检疫平台,支持大丰港区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
七、稳步开展体制机制一体建设行动
创新联动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衔接配套,推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公共服务统筹协调、合作领域深化拓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产权市场,积极参与跨地区跨行业产权市场互动融合。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拓宽技术转移渠道,建立区域性技术转移联盟,探索成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创业资本市场。主动参与“信用长三角”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征信体系互联互通。加快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整合形成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市级人才资源大市场,融入长三角人力资源需求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节约集约用地创新试点,实施沿海滩涂围垦工程,实现土地可持续开发。建立健全与居住证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有效提高居住证“含金量”。
(二)加快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畅通城乡劳动者跨地区就业、跨制度流动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通道。制定社会保险参保登记动态管理办法,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参保登记数据库,提高扩面征缴质量。提升资格认证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广人脸识别技术开展退休人员身份认证的应用,完善网页、手机APP等远程身份认证信息系统。到20xx年,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达98%以上,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实现大市区统筹,工伤康复资源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共享。
(三)促进优质教育公平共享。支持普通高中建立国际交流班,开展国际项目合作,扩大国际交流规模。推进全市职业院校标准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建设,将盐城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职业教育示范样板区和东部沿海“蓝黄”技能人才聚集区。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和对外合作办学力度,以京、沪、宁等地知名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通过团队指导、互派教师、课程共建等方式,大力引进优质教育管理团队和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围绕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和盐城产业转型、城乡转型、社会转型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和科研开发等优势,聚焦科技创新目标和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发展能力建设。
(四)加快建设现代卫计服务体系。推进长三角双向转诊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开展远程医疗和远程医学教育,推广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积极引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开展与大医院名科、名医的合作,实施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培育和城市群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到20xx年,市直每所医院建立2个以上名医工作室,全市培育50个重点学科(专科)、50个创新团队、100名重点人才,构筑盐城卫生人才高地。加强中医药交流合作,探索中医与养老机构合作创新健康服务模式,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养老养生健康服务业。
(五)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长三角城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新媒介优势,努力提高盐城特色文化在国内、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完善与江苏国际频道的合作机制,力争更多盐城特色文化实现“上星交流”及海外传播。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鼓励演出团体走出去,建设常态化的文化交流阵地。加大对紧缺人才引进力度,采取项目合作、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领军人才。
(六)强化公共事务协调治理。按照长三角社会协同治理要求,加快搭建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跨区协作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完善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模式,实现“政社互动”、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推进互联互通的综治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城市群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开展安全生产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合作,确保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效能,加快制定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委托协查制度、劳动者工资支付异地救济制度、同一单位异地用工情况通报制度、跨地区劳动派遣用工协查和信息通报制度,统一政策执行标准、条件、程序,切实保障跨地区就业劳动者权益,加强网格建设,发挥劳动监察基层网格的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射阳、大丰机场海事救助飞行基地,加强气象、地震、地质、洪涝和风暴潮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七)拓展共建合作领域。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和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研究制定加强产业链培育和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积极申办长三角城市协调会层面的重要论坛、会议等活动,争取牵头设立长三角新能源、节能环保专委会,积极加入长三角协调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加强相关专业领域合作。进一步搭建与长三角城市知名招商机构沟通平台,拓展对外招商渠道,加强招商力量,完善提升盐城市驻上海、南京联络处,争取在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地区Ⅰ型大城市增设联络处,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八、切实加强规划保障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发改委会同市规划局、城建局承担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统筹推进和考核评估等具体协调工作,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专项实施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二)强化重点推进。突出整体融入,组织编制全市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着力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突出产业联动,强化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的产业互动,高强度加强接轨上海,拓展与苏南、苏中和浙江、安徽等地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重点方向,定期组织产业招商和合作交流活动,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突出亮点打造,围绕“两区三基地”重点目标定位,研究制定专项推进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取得重大成效,提升我市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强化政策扶持。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和沿海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汇报对接,努力在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措施、项目安排、重点领域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更多政策支持。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化政策研究储备,加强协同配合,在空间优化、人口布局、创新合作、园区共建、环境治理等方面深化政策集成创新,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户籍制度、土地利用机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创新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大力压缩削减审批事项,优化服务、转变职能,有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荐访问:全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 全市 融入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