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思想宣传五篇(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思想宣传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导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能力水平的明显提升,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一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理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实质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已进入由大向强转变的历史新阶段。在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经济总量仅排在世界第十一位。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党的xx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迈入由大向强转变的新阶段,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能力水平的明显提升,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数量不足,需要“快”字当头,那么,在新时代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好”字当头。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当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各方面工作都要配合和服从快速发展经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体量明显增大,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原来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变,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多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尖锐、生产效率性问题突出、社会民生建设滞后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侧即人民需要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保障和提升,还包括对安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等。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才能为全面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可见,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客观要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8项重点工作。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也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项主要工作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二是提高金融部门本身的资产质量、经营质量和运行质量,二者不可偏废。为此,金融就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这些政策措施都是要提高金融运行质量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实质上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含义
高质量发展标定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是有着科学内涵的理论概括和发展要求,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具体含义。
微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微观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微观层次的经济发展质量。首先,生产经营者要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法律法规提出的质量要求,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1993年,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并于20xx年、20xx年两次进行修改,为我国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生产经营者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其次,生产经营者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最后,要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勇于创新、自主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将微观创新创业小溪汇聚成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河的必由之路。
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状况体现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在新时代,只有实现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第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和保持总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正视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第二,提高总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益,把各项成本特别是各层次的管理成本切实降下来。重点是通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第三,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进一步增强对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外部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等各类经济风险的预判和识别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风险形成,化解风险冲击或减缓风险影响。第四,进一步增强应对经济领域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外部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主要包括:物质能力如应对能源、粮食、外汇储备等方面突发事件的能力,政策反应能力如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突发事件预案储备等。在对风险的预判、识别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方面,宏观调控水平是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到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上。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全体居民的需要。第二,能够创造较为充分的就业机会,形成基本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使居民总体收入稳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基本消除贫困。第三,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氛围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第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美好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过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面临更艰巨的任务,需要义无反顾的决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服务和开拓创新的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从长期看,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双方中,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解决好供给侧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无论微观层次还是宏观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大环境,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是提供这种大环境的重要保证。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宏观调控工作来说,坚持稳中求进是制胜法宝。当前,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
积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上门实行保护主义,或不敢到国际市场去拼搏,都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进出口实力,更表现为本国产品标准成为国际行业标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更好发挥理论创新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微观经济学主要围绕经济效率展开,宏观经济学主要聚焦于总量分析。如何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技术,在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上对经济发展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是新时代提出的经济理论创新课题。这种理论创新必须扎根于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出贡献。
【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二
如何看待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第五个问题”,就是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的最后部分,是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的命题出发,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做法、步骤、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鲜明主张并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就提出过类似的问题。譬如,他们不赞成诗人弗莱里格拉特说的“诗人要站在比党的壁垒更高的瞭望台上观察世界”的观点,反对“诗人的尖塔,高出党派的楼阁”的意见。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希望其他阶级中的人参加无产阶级运动,“首先就要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根据俄国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变化,提出了文学“党性原则”的理论,第一次把党的思想同写作者的文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宝库。
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艺实际,又推进和发展了列宁的文艺思想。突出贡献是把坚持文学“党性原则”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结合起来。他指出:“一个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但是现在有些同志,却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正如它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物理科学中的原子论、电子论一样。”这是坚持党对文艺领导的基础性要求,是坚持文学“党性原则”的根本性一环。
无庸讳言,关于如何看待党对文艺领导的问题,有些人是有不同看法的。有论者只把它看成是个政策问题,认为没有什么可探讨的理论价值。有论者根据“党性原则”这个提法,就把列宁的文艺思想说成是“政党文艺学”,把文艺思想说成是“文艺政治学”,认为这些理论都是在用党的力量来“干预”创作和“统领”作家,因此是对作家创作自由的限制和扼杀。这些意见,显然是对党领导文艺的思想和文学“党性原则”思想的曲解与误读。实践已经证明,任何放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偏离文艺“党性原则”的思想,都是不利于革命文艺发展的,也是有悖于无产阶级文艺学说和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
进入新时代后,面对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实际,突出而全面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内容具体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史上开了先河,而且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增添了新页。
一是做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的判断。这一判断的根据,是因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服务,两者是一致的。站稳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就能得到辩证统一。
二是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其一“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其二“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这就指明了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两个关键的方面。在这里,“领导”与“依靠”是密切相关的,“党性原则”与“文艺规律”是内在呼应的。
三是擘画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任务与举措,即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重视文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坚持守土有责,不给有害的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
四是把“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重要内容。党对文艺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文艺批评标准、方法和态度上,体现在文艺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批评,应当成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是始终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从创作角度来看,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从批评角度讲,主张“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继承创新、批判借鉴中外优秀理论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灵魂。
由此可见,把文艺事业看作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把文艺战线看作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为什么要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以及怎样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讲的第一点,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重要论述同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把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的文艺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对文艺的领导就应当推进到什么阶段。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是我国文艺事业必须遵循的法则。我们党在领导文艺事业的征程中,曾带出过好的风气、好的传统,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只要看一看现当代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取得的成就,当然有作家艺术家们个人劳动的功绩,但切不可忘记党的统领、指导的巨大作用。党的领导给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文艺工作若没有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方向,就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脉搏的精气神,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所以说,文艺事业不管怎么改革,都不能把党的领导“改掉了”;不管怎么改进,都不能把党的领导作用“改没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队伍的结构、思想状况和行业风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论述,无疑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最基本的一条是思想的领导,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地位。那种以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是“发号施令”“横加干涉”、就是“束缚”,从而将党的领导同按照艺术规律办事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给广大文艺工作者“补钙”,引导作家、艺术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文艺创作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责无旁贷的使命与责任。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来的宝贵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任何企图摆脱或疏离党的领导的做法和看法,都是不符合我国国情,也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
【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三
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撰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从那时起,白求恩这个名字,就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白求恩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永恒丰碑,跨越时代,历久弥坚。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早在少年时代,白求恩就立志从医,1934年当选美国胸外科协会五位理事之一,跻身北美洲著名胸外科专家行列。1935年11月,他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并将之作为余生的奋斗目标。1936年,白求恩奔赴正在抵御法西斯入侵的西班牙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受美国、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白求恩一行三人组成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8年1月来到中国,同年3月到达延安。在延安,会见了白求恩。见面时,白求恩掏出党证交给,郑重说明:“我是来向你报到的。”热情回应:我们应该将你转入中国共产党,这样你和这个国家就密不可分了。他们之间的谈话长达3个多小时,热情赞扬了白求恩不远万里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的勇敢行为,对他为改善八路军医疗条件的计划予以支持。当晚,兴奋的白求恩难以入睡,在日记里感慨: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他是我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1938年5月,白求恩率领援华医疗队奔赴晋察冀边区,投身战火纷飞的敌后战场,以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救护负伤的抗日将士,为建立和改善晋察冀边区医疗工作作出巨大贡献。1939年10月底,在河北涞源县抢救八路军伤员时感染,他不幸于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殉职。12月1日,延安举行追悼白求恩大夫大会,献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在边区民众对白求恩持续的纪念活动中,12月21日,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将在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下了《学习白求恩》一文。文中回忆与白求恩的见面与交流,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之情,对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在文章的末尾,号召全体共产党员都要向白求恩学习,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文章后来编入《选集》,题为《纪念白求恩》。文中提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有力推动了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史上重要的典范,也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一座永恒丰碑,深刻影响着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思想与实践。
白求恩的光辉之路:从人道主义者到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白求恩是在加拿大选择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但他成为真正共产主义者的光辉之路却起始于延安。从延安出发,他将自己所有的技术、才华、健康以至生命,全都献给了那些在晋察冀和冀中抗战中受伤的将士们,从一位信仰选择者成为真正的信仰践行者进而达至所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境界,从一位秉持医者仁心的人道主义者,走向了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他人生的最后历程,是对“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最好诠释。
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遇到的困难是全方位的,他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寂寞,用全部的精力与才能去对抗他在那里遇到的巨大工作困难。条件之艰苦,设备之简陋,远远超出白求恩的想象。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晋察冀边区根本没有真正的医院设施,在边区的那些后方医院里,他面对大量因为缺医少药或者护理不当而导致感染的腐烂肢体,他甚至不得不用锯木头的锯子为伤员做截肢手术。如何才能降低伤亡率?他号召医生们:到伤员那去,不要等他们来找我们!他组织战地医疗队,亲自率领这支由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将手术台设在距离前线最近的地方。在我国最偏僻落后的村庄里,他建设正规意义的战地医院,开设卫生学校,举办医疗卫生实习周,努力为这支军队培养真正的医护人员。利用自己在西班牙的战场经验,他在我国的战场实现战地输血,并称自己是万能输血者,用行动说服百姓建立“流动的血库”。自己动手设计各种医疗器械,编写画满医学图解的战地教材……事实证明,在中国的华北战场,白求恩所有的才能都最大限度发挥了作用。
1939年10月,为了解决药品和器械短缺的严重困难,白求恩决定回北美进行一次募捐。回国之前,白求恩计划将晋察冀所有的医疗机构巡视一遍。巡视工作尚未结束,日本人就发动了残酷的“冬季大扫荡”,白求恩决定推迟行期。10月27日,白求恩率领医疗队来到距前线仅有5华里的孙家庄,在一间小庙里搭起手术台开始手术。第二天下午,医疗队接到命令必须立即撤离,但白求恩坚持将剩下的十几台手术做完,他要求助手同时准备3台手术,最后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腿部受重伤的小战士,不停劝白大夫“赶快撤离”。白求恩对他讲:我的孩子,谁也没有权力将你留在这里!为了加快手术进度,白求恩将左手伸进伤口掏取碎骨,结果中指被刺破。3天后,不顾轻度红肿的手指,他亲自给一个头部感染的伤员手术,不幸感染致命病菌,患上了败血症。此后的十多天,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他的巡视工作,不停地给伤员做手术,高烧39.6度还嘱咐身边工作人员,遇到头部、胸部负伤的伤员,必须叫醒他……严重的营养不良和过度的劳累,早已夺去了他强健的体魄,这一次他没有能够敌得过病菌,在中国北方严寒冬日的凌晨,白求恩同志停止了呼吸。
当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来弘扬白求恩精神、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时,白求恩之于中国社会,就早已超越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奉献精神、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勇气以及令人钦佩的职业操守,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纪念白求恩》树立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光辉榜样,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三次提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深深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今天的中国社会更需要像白求恩这样的英雄人物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80年前,为了帮助遭受战火蹂躏的中国抗日军民,白求恩舍弃优雅的生活方式,不顾名医的职业前途,辞去工作,写下遗嘱,义无反顾。在生命的终点,他写下这样的文字:最近的一年多,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我非常的快乐!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在经济高速发展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白求恩的人生选择堪称全体共产党员的楷模,而他对于幸福的理解则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引领意义。
白求恩大夫在前线战地医院为伤员做手术 吴印咸摄
其次,《纪念白求恩》树立了追求理想信念的光辉典范,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纪念白求恩》开宗明义:“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回望白求恩的人生历程,白求恩之所以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信仰,是因为他相信,共产主义可以改变医生职业的社会意义,可以建立让所有人平等享受医疗服务的制度体系,当共产主义的信仰与白求恩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相契合时,他不仅有勇气在当时的加拿大公开选择共产主义信仰,更勇敢付诸行动,甚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白求恩对信仰的执着、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勇气,正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用信仰凝聚党心民心,更需要广大党员为信仰而奋斗的行动力。白求恩曾在遗嘱里写道:生命很美好,的确值得我们为她走一回,但也的确值得我们为了某一个目标为她死一回!这句话既是白求恩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感召和激励着每一位共产党员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第三,《纪念白求恩》树立了医者仁心的光辉形象,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在评价白求恩的工作态度时连续使用了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身为医者,白求恩面临的医疗环境显然并不比今天好,但他勇敢面对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致力于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晋察冀边区的每一天,他都在用行动践行服务患者的神圣职责,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患者的健康。他的敬业精神,堪称所有医生的典范。在医患矛盾愈演愈烈、职业操守成为敏感话题的今天,白求恩大夫的医者仁心无疑可以在医疗以及医疗以外的其他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标杆作用,为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四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一、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打好组合拳,提高管党治党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扎实推进,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管党治党的各方面、各环节、各要素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态大为好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时代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向纵深推进。
首先,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是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需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引领伟大斗争、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伟大斗争是复杂的系统性斗争,伟大事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全方位的宏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具有的系统性特征必然对它的领导力量提出系统性要求,必然要求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增强系统性。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是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保障。如果不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就难以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其次,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是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决定的。受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都要求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
再次,党面临的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一个系统性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如果得不到有力、有效遏制,就会演化成系统性危险。系统性考验和系统性危险要求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如果不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就难以适应我们党面临的复杂执政环境。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就要增强系统性思维、系统性对策、系统性制度,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
全面从严治党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
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着力强化党内监督,还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这都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的创造性实践。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把这些创造性实践继续发展下去,并不断有新的创造。
一方面,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理念正在落地生根,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党要求管党治党要有创造性。
另一方面,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是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当今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当今的中国每时每刻都在进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日新月异,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世界新科技革命孕育着新的突破。科技孕育创新、创新改变世界。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管党治党就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创造性,就要把握创造方向、厚植创造根基、增强创造动力、培育创造思维、提升创造素质,确保从严治党永远与实践同步、与时代同行。
三、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勇气,着力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宽松软问题,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不断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赢得了人民的真心信赖。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新时代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以适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永远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必须不断抓好工作落实,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是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过去,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今天,我们党要继续带领人民完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命运,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只有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不断增强,才能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要发扬我们党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排除错误思想干扰,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步步深入、善作善成。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贯穿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始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性是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要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不断增强,我们党从严治党就会取得更大成绩,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五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保证。
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
党的xx大以来,就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立意高远、立场坚定,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党的建设思想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在顶层设计方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向,构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科学有机的整体。在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方面,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即“5+2”总体布局。明确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组织建设要突出政治标准和政治功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作风建设要聚焦赢得民心这个最大政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纪律建设要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全党团结统一、中央政令畅通;制度建设要为党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反腐败斗争要深化标本兼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等等。这些重要要求,涵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涉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构成了党的建设思想理论框架和支柱。
在党的建设具体要求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坚持思想建党,常补精神之“钙”,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坚持从严治吏,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不止步;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制度治党,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性和执行力;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管党治党的新要求,是科学回答新时代党的建设“考卷”的答案。
把党建好、建强的新实践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这是抓党的建设的显著特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从来都是充满自信、决不回避退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丝毫动摇。通过党的xx大以来的持续努力,澄清了模糊认识,树立起党中央权威,弱化党的领导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把党建设好、建设强,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直面问题,毫不避讳,这是抓党的建设的鲜明品格。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党的xx大以来,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顽强的斗争精神、补天填海的气概,带头履行主体责任,直接领导指挥,具体部署落实,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突出问题上。把党建设好、建设强,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进一步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挚的为民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抓党的建设的根本导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我们党坚强有力,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人民才能拥有美好生活。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坚定不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党风为之一新,政风为之一振,赢得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竭诚拥护。把党建设好、建设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群众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经验
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xx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卓著成效,赢得了党内的普遍赞誉、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深化了我们党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为此,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这“六个相统一”,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的xx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六个相统一”,既是经验性总结,也是规律性认识,既是指导原则,也是具体抓手,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深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二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又要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既要用更高更严的标准、更严的管理和监督抓住“关键少数”,又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管好“绝大多数”。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既要紧盯权从何来、权为谁用这个根本要害,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又要咬住落实责任、敢于担当这个根本要求,挑起责任重担,积极作为。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既要把纪律挺在前面,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又要激励、爱护和关心干部,为坚持原则、脚踏实地的干部撑腰鼓劲。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既要强化党内监督,坚持越往后越严,又要拓宽渠道,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中工作生活。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根本问题上,决不能有一劳永逸的幻想,决不能有见好就收的倦怠,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推荐访问:新时代 新视野 理论 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思想宣传五篇 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五篇 宣传理论思想 弘扬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