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合集)(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合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下面是小编分享的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2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07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3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2013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组合体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充满了期待。
据悉,“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4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刘树军说,航天员们以筑梦太空的实际行动,挺民族脊梁,壮国威军威,成为强国强军伟大征程中民族的骄傲、时代的标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纪多说,要向航天员学习,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航天强国,为新时代航天事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在学习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后表示,要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征途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市第五中学师生代表,与航天员景海鹏、王亚平、陈冬座谈交流后说,梦想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
航天员群体时刻准备为使命而战、为荣誉而战、为祖国而战的“满格状态”,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官兵。解放军驻晋部队某基地官兵表示,向航天员群体学习,就要扛起亮剑制敌、敢于胜利的使命,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发射更多“争光星”,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解放军航天工程大学组织师生座谈交流,大家纷纷表示,航天员群体用军人的无畏和血性搭起筑梦天梯,用军人的果敢和睿智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为广大青年立起了新时代的“价值标杆”。
航天员群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崇高境界,感动了数以万计的网民。许多网民表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民族,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高地。尽管航天员们少了些儿女情长,少了些安逸舒适,但因为有了大格局、大情怀,也就有了对忠与孝、苦与乐的独到诠释,对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的独特理解,向英雄航天员群体致敬。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5航天工程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也会逐渐迈大……
早在明朝时期,有个叫万户的人,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的设想是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但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万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研究……
当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华民族从此拉开了进入航天时代的序幕,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90年4月7日21点3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同年7月16日9点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成功围绕地球飞行十四圈……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这些事件都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在不断飞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齐身与强国之中!
航天梦,是一个从古至今的梦,是一个中国梦,这个梦想就在祖国稳步发展下一次次实现了。回想着旧时候的中国,受尽欺辱。但中国没有被打垮,反而强有力的反击了。我们的祖国一次次的向世界证明着我们的强大。我为祖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6“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你还别说,“天宫”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宫殿,样样俱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那为什么要修建空间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行的各种技术设备。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难以长时间获得的特别环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了。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货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物和人员。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的威胁来自于我们熟知的太阳。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绝的各种能量,滋养万物生长。但是它释放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的,这两种射线能轻易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素。国际上一般选择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们的“天宫”,为了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这样既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举两得。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里住着各路神仙,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员和科学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中国的太空科技进步,不断努力,让我们不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整个宇宙,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
“天宫”之门已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期!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7中华民族是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民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就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民族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的历史。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划破夜空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为中国拉开了太空时代的大幕。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想的第一次升腾。几十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接二连三的胜利,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凝聚了多少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钻研和奉献、智慧和努力。为了纪念46年前的这一天,今年4月24日被确定为中国首个“航天日”。这对于在大中小学生中乃至全社会树立报国之志、弘扬航天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航天精神就是爱国精神!弘扬航天精神首先要树立报国之志。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兴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颗爱国之心,把爱国作为做人之灵魂,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而锻炼身体、而努力奋斗、而团结拼搏、而不断创新、而竭诚奉献;要发扬爱国传统,像中国历史上的岳飞、陆游、文天祥、戚继光那样“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中国精神、中国气概和中国力量,这就是民族气节、胜利信心和前进方向。
航天精神就是钻研精神!我们要学习、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就是要发扬航天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懈钻研的精神。不学习、不吃苦、不实践、不探索、不积累,何来成绩、何来发现、何来成功、何来创新?在一次次勇攀科技高峰、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一次次彰显中国力量的艰难征途上,正是经过了以航天员杨利伟为代表的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我国航天事业才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航天精神就是求实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说的“面向未来,我们要瞄准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就是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的科学精神以及求是精神、认真精神、精细精神、精致精神、精准精神、精确精神,也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都需要的精神。只有求真务实、科学严谨才能有真作为、出真成绩、见真效果。例如日前教育部拟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严严重者给予开除或解聘就是弘扬航天精神的典范,是促进风清气正的良好开端和福音。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8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随着屈原的这首天问,人类,就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领域,上个世纪,它仍然是知识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三尺讲台”。
奇妙的水珠悬浮于半空之中,久久不下落;陀螺能够在空中直线飞行,不偏离轨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随意变换……这些种种,在地球上我们都是难以体验的。可是在太空中,因为失重,这些奇妙的现象都展现了出来。
看完了这仅四十分钟时长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是一种点燃人们对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给人们对太空的热情带来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于是从此,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好奇。
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儿时的好奇心似乎已经被时间长河所磨灭,已有多久没想起太空来了呢。
随着神州飞天,心中的好奇终于又被引发了出来,知道看了这届太空授课,才明白,原来心中对太空的向往,一直存在。
生动的课堂如夜中的明灯,引我们走近太空,帮助我们明晓了知识,同时又点发了我对太空的热情。那么,太阳系之外有什么呢?宇宙还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么样子?
不由得,对太空充满了好奇,想以热情来探索太空,探索那么未知的领域。仍记得有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宁愿变成一根树根深扎地底,也不愿在星空中飘浮。我却想说,我愿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来满足自己的好奇、愿景。
用热情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就是我的感悟。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9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2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 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创意十足,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0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一,并不能完成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采用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和“神州十二号飞船”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方,就是空间站。
按照计划,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1_日,我校于今日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坐在教室,通过多媒体观看“天宫课堂”_课,“天宫课堂”_课在中国空间展开讲,天宫课堂令我们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感知宇宙奥秘,天地之间进行互动。
“天宫课堂”开讲,太空真奇妙,讲述了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衣食住行,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航天服的内部设计以及功能,企鹅服的功能是对降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接着讲述了细胞生物学夜光服展示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研究,详细讲解了心肌细胞,细胞在太空中很神奇,荧光显微镜下跳动,并且一闪一闪的十分震撼,成片的心肌细胞做着收缩运动。
到了同学提问的环节,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各有特色,第一位同学向空间站中的叶光富老师,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里,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自由行走吗?”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因为空间站中没有重力的帮助,所以空间站中的人无法像人在地面上一样的行走。他们总是飘来飘去的,并且在旋转的过程中,上半身向右转,下半身会向左转,上半身向左转,下半身会向右转,吹气等动作在空间站并不能令其转身,这是叶光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但手臂大幅度转动时,可以令其转身。第二位同学向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王亚平老师向我们作出了解答,由于他们用的是处理过的生水,所以不能循环利用。并且水在地面上有浮力作用,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向下按,乒乓球会不断的浮出水面,但是在空间站乒乓球并没有浮出水面,而是在被按压后沉在水底,王亚平老师向我们解释,那是因为在空间站中浮力几乎消失。
水膜实验是王亚平老师和叶光富老师共同进行完成的,这个实验使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共同做的花太空绽开了。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水膜中注水,形成一个大水球,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是一个倒立的像,那是凸透镜成像形成的。随后,叶光富老师将水球中的小气泡抽走,并向水球中注射了一个大气泡,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可以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王亚平老师借此向我们提问,“为什么会有一正一反两个像?那是因为水球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还进行了泡腾片实验,画面十分壮观。后面有广西南宁,澳门,四川汶川,北京等几位同学,向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提问了各有特色的问题,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也为他们一一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最后,有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感受,第一位同学感觉透镜成像十分震撼;第二位同学提出,在空间站想要转身的时候,用扇子扇一扇应该也可以转身;第三位同学道出航天员老师们在空间站要克服重重困难,身负重任的他们是多么的艰难,并且希望自己以后也像航天员老师们一样伟大。
就此,中国空间站首站太空授课成功完成。
我的理想是蓝色的,但在这上面增加了一抹亮眼的红色,那是国旗的颜色。我把蓝色穿在身上,把红色绣在胸口。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2八年前,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聂海胜、张晓光老师的协助下开展了首次太空授课,在无数孩子心里种下了航天和科学的种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难忘的“天宫课堂”第一课。
在“天宫课堂”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在空间站为我们展示了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等实验,让人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与奥秘。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是水球光学实验,当王亚平老师站在水球面前时,我们看见她的模样是反过来的,这是因为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老师通过水球呈现的是倒立。接着,当王亚平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大气泡时,她再次站在水球前,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她呈现出一正一反的样子。这一现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级观看的同学们不断发出赞叹声,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之情。还有好多神奇的实验,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每个实验都很奇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有机会上太空旅行。“天宫课堂”向世界彰显了我们的自信,祝愿祖国愈加繁荣富强!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3星期四,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宇航员们开展了许多太空实验:“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水膜张力实验中,折好的纸花在水膜表面转动,慢慢绽放,简直太美了!水球光学实验中,水球中注入空气后形成圆泡,水球和圆泡中的镜像竟然一正一反!泡腾片实验中,在水球中加入颜料和泡腾片后,水球中快速产生许多气泡,慢慢变大成了“蓝色水球”,就像我们的地球一样,多么的神奇啊!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4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次讲课的老师可不是一般的“老师”,他们居然在太空授课!他们就是翟志刚老师、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这一课,亚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太空科学知识,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有“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有“浮力消失实验”,有“水膜张力实验”,有“水球光学实验”和“泡腾片实验”。
其中我对“水膜张力实验”最感兴趣。这个实验是亚平老师给我们演示的。只见桌上摆放着一个金属圈,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拿着饮水袋朝金属圈注水,让水吸附在金属圈上,然后继续慢慢注水,使水膜变成圆鼓鼓的水球。在实验的最后,亚平老师还放了一张她和她女儿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惊奇地发现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转,实在是太有趣了!
亚平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神舟十三号的内部。“太空厨房”,里面有简易的微波炉和饮水分配器,还有可爱的小冰箱,冰箱里还有新鲜的水果。
叶老师还给我们表演了太空转身。我知道了吹气,和游泳的姿势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双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转身。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是我要当上宇航员,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心得15今天,我观看了一个名叫“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直播课。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的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我觉得最神奇的情节是水球。第一处就是王亚平老师做了一个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见王亚平老师将水滴放进水膜中,然后水膜会一点点变厚,继续向水膜里添加水滴,最后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水球。王亚平老师还说在陆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老师们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完成祖国神圣的太空任务。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