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麦子黄了
八十年代,关中地区的联合收割机极少,大片麦子黄了都是靠人工收割。一连多日的大太阳把麦子烤成了金黄色,一片连着一片,一浪推着一浪,扑入视野。面对金黄的麦子,人们欣喜又着急,急着抢收,龙口夺粮,昼夜不停。若来一场大雨,特别是连阴雨,地里的麦子就会发芽,若是麦子收回来下雨,晒不干也会发霉,一年的辛苦就全毁了,所以夏收劳动十分紧张。
割麦前的一个晚上,父亲就从存放物品的南院窑洞里取下挂在墙上的一排镰刀,摆放在院子里。他端来半盆水,拿来一个灰色的长条形磨刀石放在地上,开始磨镰。父亲先用左手往磨石上撩点水,水滴到磨石上就从两头流到弧形面的中间,他拿起一把镰刀,取下刀刃,两手捏住两端前后推着,发出吱呜吱呜的声音,很有节奏。父亲磨上一会就停下来,用右手大拇指在刀刃上轻轻向下滑几下,说试试刃子磨利了没有,如果觉得不行就继续磨,直到每个刀刃看起来明晃晃,亮闪闪,锋利无比,才安好镰刀,挂在前窑墙上,等着明天早上用。
母亲忙着蒸馍馍,蒸面皮,准备招待麦客,孩子们也都放忙假了,跑前跑后帮忙。父亲说割麦子是力气活,挣钱不容易,吃饭不能亏待人家。母亲蒸好了馒头,这馒头可不是现在的小馒头,而是半斤重的大馒头,白白的,虚虚的,胀胀的,随着蒸笼盖揭开,腾腾热气扑面而来,烟雾缭绕,一阵原始面香弥漫在整个厨房。一锅馒头有三四层篦子,一层一层端出来,扣到案板上,馒头一个个胀鼓鼓的,散发着自然的面香味道,像胖娃娃圆乎乎的脸蛋。蒸好的面皮在案板上一张一张摞起来,摞得高高的,散发着面香和油香。
拿一个热馒头,竖着掰成两半,里面就呈现出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小气孔,用筷子挑一块臊子夹在馒头里,两手捏紧,臊子立即融化,咬上一大口嚼着,嘴角流油,满嘴的香味往外溢,颇有“蒸馍夹臊子,吃了还想吃”的感觉。臊子的香味合着面粉的香味,蛋白质与淀粉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着天然美食的味道。在馒头里夹上拌好的黄瓜、洋葱、莴笋、灰灰菜、人花菜、洋芋丝等什锦凉菜,吃起来又是一种面香与蔬菜清香融合的味道,咬一口夹菜的馒头嚼着,就会感觉出天然食物的纯美味道。一口气吃下一个大馒头,就是孩子也算很正常的,那么香,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家里每年割麦子都是要叫麦客的,人多就割得快,就能及时把麦子收回来。麦客们常常是前一天晚上就请来了,在家里住一夜,第二天天还没亮,全家人就都起来了,和麦客一起吃完饭,拿着镰刀去地里割麦子。每家每户的男人们在地里忙着,女人孩子也都在家里忙着,火急火燎地忙上两三天,麦子就收完了。割麦这几天,母亲起得特别早,天快亮时一大锅红豆麦仁就熬好了,凉上一会,温温的,喝起来正好。天刚亮,一碗碗红色的麦仁就摆到方方正正的石桌上,一盘盘柔软劲道、油光发亮,带着油辣子的面皮和一大盆什锦凉菜也摆上了桌,麦客们大嚼大咽,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拿起镰刀草帽就出门了。
我们家每年都要叫四个麦客,抄着甘肃口音的麦客都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带着一把锋利的镰刀,走省过县,赶场割麦挣钱。这些麦客大都短小精悍,微黑的肤色,浓重的乡音,很有地域特征。他们干活十分利落,吃饭也特别快,特别多。在炎热的夏天里,劳动强度这么高,只有多吃才能补充体能的消耗。母亲说天热,中午就做浆水面,她用结籽的荠荠菜做出的浆水呈现出淡淡的粉红色,再漂上干辣椒段、碎香芹,只看这炝好的浆水就很有食欲。
中午时分,大锅里下好的面条捞进炝好的浆水盆里,用筷子轻轻搅动,一阵热气散后,面条在浆水里根根分明,格外清爽光滑。一碗碗干面、浆水面和大馒头已经摆好了,麦客们洗把脸,坐到饭桌前,一手拿着大馒头,一手拿着筷子,从大碗里挑起一筷头面条,顺着碗边吱溜一吸,光滑的面条就进了嘴里,喉咙一鼓就咽了下去;咬上一口馒头,就着浓香的面皮和菜,品着食物的香味,很快就吃完了。每咬一口馒头,表面就凹下去一个深深的半圆形,他们吃的很快,一个馒头几口就吃完了,每人一顿能吃两三个馒头,两碗干面,两碗浆水面,还有面皮和菜,饭量惊人。吃完后他们就立起大拇指,用甘肃方言对母亲说饭好得很,好得很!
紧张的两三天一过,麦子就割完了,临走前结算工钱。早晨,父亲拿着钱站在院子那棵柿子树下,麦客们站了一圈,他们拿到谈好的价钱后往往还会再要一些,说给个路费。每每这时候,父亲就笑着说下苦出力的人不容易,行行行,于是就再给一些钱。临出门每人还要揣上两个大馒头,说路上吃,明年还来。麦客们整个夏天都是匆匆忙忙赶麦场,割一茬换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接着一个地方,从东到西,撵着太阳。等麦场赶完了,钱也挣得差不多了,就踏踏实实地回家,安心地歇息几天后自家的麦子也黄了,就又开始忙活了。
割好的麦子趁着天气好要在一两天内脱粒,晾晒,入包。这个环节往往是左邻右舍互助协作,大大提高了干活的效率。家门前的大麦场上,人们紧张而繁忙,运麦捆的运麦捆,脱粒的脱粒,扫壳的扫壳,挑麦草的挑麦草,等到麦捆都没了,麦场上空了,麦子就脱完了。金色的麦粒在麦场上堆着,高高凸起,像一个小山丘,这时父亲就说都进屋喝水吧,我抽锅烟。父亲喜欢抽旱烟,说纸烟劲太小,抽了和没抽一样,耽误工夫。抽完一锅烟,父亲就心满意足的自言自语:这回不怕了,下雨也不怕了。
午饭后,帮忙的人就都回去了,我们一家人就忙着晒麦子。金黄的麦丘在大而平的刮板推动下向周围慢慢散开,麦子越来越薄,直到单个平铺只有一层,薄薄的能看出地面,这样麦子晒一半天就干了。
傍晚时分,夕阳映红,一片火烧云不断升腾,父亲就说明天还是好天气,麦子收到麦包里就放心了。夕阳慢慢落下,树梢动了,凉风慢慢来了。母亲撑着口袋,抓住袋口两边向外一翻,向下一卷,袋口就大大的张开了,父亲用木掀挫着麦子倒进口袋里。这种细而长的粗线口袋是专门装麦子用的,装满麦子后把它立起来,就像站着的一个人。一二起,随着一声喊,母亲托着麦袋底部,父亲右手紧抓着袋口,左手托着中间,向上一抡,口袋就稳稳地扛到了父亲肩上。他扛着麦袋走进大门,走到麦包前,身子向侧面一倾,松开袋口,金黄的麦子就唰啦一声倒进麦包里。随着一袋袋麦子的倒入,麦包里的麦子就高起来,形成一个圆锥形,金灿灿的,像座金山,真是喜人!
金黄的麦粒全倒进了麦包里,麦场上只剩下一大堆麦草。白而亮的麦草被谷叉一坨一坨挑起,摞在麦场的东南角上,随着一堆堆麦草逐渐减少,一个像横断山脉一样高大而厚实的麦草垛子就摞起来了,稳稳的,坚定地立在麦场一角,一年的柴火也就有了,做饭烧炕喂牲口都够用了。
家家户户收完麦子,村子里就要走亲戚唱大戏了,趁着这个时候也能安心欢心地走亲访友,休整歇息了。
上一篇:关于战友节日聚会发言汇集
下一篇:散文: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