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亲爱安德烈读后感】《亲爱安德烈》读后感亲子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亲爱安德烈读后感】《亲爱安德烈》读后感亲子教育,供大家参考。
亲子教育是每一代的父母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
特别是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使这些年代的父母们面临更多亲子教育的棘手问题,一大批教子的书籍和讲座应运而生;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这样的现象:重视亲子教育并看过很多教子书籍的父母、甚至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理论、知识转变为行为,甚至存在误解和歪曲。春节假期里,不经意间看到龙应台写的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感慨,也激发我整理这些年对“亲子教育”的思考。
我发现父母抱怨“孩子出问题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父母不了解“发展心理学”。虽然父母都是从小一步步长大,可很多时候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就忘了十岁、二十岁时,我们是怎样的?!
——一个一岁多的婴儿撕破了妈妈喜爱的书、把妈妈一遍又一遍递到手里的玩具扔到地下,婴儿的行为可能会让已精疲力尽的妈妈很烦、很生气。那么,你知道婴儿是在探索世界吗?他是怎样了解事物的呢?婴儿期养育的关键是什么?作为父母,我们怎么帮助婴儿了解世界而不是打击他?
——三四岁的孩子,早上妈妈急急忙忙把孩子穿好衣服、袜子赶着上班,可孩子偏偏把穿好的袜子脱了,倔强地摆弄着袜子非要自己套在脚上不可!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是孩子不听话吗?父母是否意识到这是孩子要成长、要“成为自己”最初的独立宣言?这样的“独立宣言”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就像书中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独立宣言“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总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得,却很少关注身为父母的自己,殊不知,父母人格的完善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有次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跟在爷爷身后,看见地上有个花花的糖纸,定定的看着糖纸、然后自言自语似的说:“爷爷,糖纸…,有人吃糖,…吃糖不好…,爷爷,这是谁吃糖了?”这一幕使我想到,假如这个孩子长大后,因为不曾对糖有美妙的记忆不吃糖,或者不再压抑、控制对糖的向往而使自己无法控制特别爱吃糖,他知道自己的这个特性是怎样形成的吗?假如,把“糖”换成“愿望”,对我们内心的愿望,比如:性、工作、成功呢?
——一个9岁的孩子伸着头看着几个同龄孩子抱着手机游戏陶醉其中,我猜测,这个孩子很羡慕,这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因为那些游戏确实很好玩,因为孩子是通过一起玩耍、相同的话题跟小伙伴建立连接的;
但当他看到妈妈走过来时,却说:“玩游戏对眼睛不好!”;
——一个10岁学钢琴的小女孩,每天晚上要有一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当看见妈妈有意也或无意看钟表的举动,就急忙起身离开电视去弹琴了;
在这些孩子和父母的互动中,外在的东西已不重要,也没有对错,不管是糖果、电游还是钢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孩子身上看到我们自己:自主还是被动?依赖还是独立?我们的人生选择是服从于内心还是外在?我们是怎样表达自我的?我们有怎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只有知道了自己,才可能更深刻的理解到,在亲子教育中,作为父母是怎样刻画着孩子的心灵!在这本书里,龙应台给儿子的信中,有很多是对自己的回顾和整理,而不是对儿子说教。
亲子教育中的误区: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
“我的”意味着:我喜欢的就是你喜欢的;
我想要的就是你想要;
你很了不起我也了不起;
你失败就是我失败……
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安德烈对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书里也搜集了一位读者的来信,这位读者说出自己的痛苦:因为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选择职业而和母亲关系僵化。写到这儿,我有些难过,想起前几天问孩子:“你是不是有时候很烦妈妈管你?”虽然,我知道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为我总会有些不随她意的要求,要她别睡太晚、别起太晚,要她别吃不健康的东西……可心里还是希望孩子能理解妈妈,并且知道妈妈已很努力地“放手”让她做自己了,就像龙应台写到:“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
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他妈的不容易啊!”。后来,我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给孩子一封信”的时候,写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妈妈在你成长路上,肯定会出错,会误解你、伤害你,但妈妈在努力……”没想到,孩子看完信感动地叫着“妈妈”跑过来,拥抱着我!其实,孩子更容易宽容我们!
——“我把经验教训传给孩子,就可以使孩子免遭挫折,少走弯路”
可以说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好的愿望未必预想的结果。因为,人生成长中最有价值的其实是挫折!当我们到了不惑之年以后,回想自己的过去,让我们变得睿智的是当年“不听老人言”而导致的“吃亏在眼前”;
可我们却幻想着我们的孩子不用这样成长!这对父母来说的确难以做到。龙应台看着失恋的儿子,这样写到:“可是,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进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教育就是“言传”“说教”或者“讲道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能力,甚至这些能力是成人丧失的;
有心理学家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的确,假如我们大人当着孩子面说的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千万别以为你“说的”会有用!言语只是沟通表达的一种形式,肢体语言,比如:表情、眼神、手势,都在表达着我们自己,而后者跟接近我们内心的真实。
有天接到一个高三家长的求助电话,说女儿最近因为一次重要的考试成绩出乎意料而很难过,情绪很低落,
当这个家长只说几句孩子的情况后就像“机关枪”一样的语速说,孩子的成绩从来没这么差过,每次多少分多少分都报给我,认为是批改卷子有问题;
电话听筒离我耳朵一尺远,我仍然能听见这位妈妈声嘶力竭的声音,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和气愤。我想这样的感受也一定是孩子的。假如,妈妈想安慰孩子:“别担心,这次考试不算什么,我们有实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我想妈妈即使这样对孩子说过,似乎还不如不说。因为这位妈妈掩饰不住的情绪就会传给孩子,而这样的情绪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在家庭里发生作用。
如果说到教育,不给父母支点招似乎没有满足对“权威”的期待,可教无定法,正因为没有相同的孩子使教育不能像流水线一样规模加工而只能称为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对待!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话语,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景,就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结果;
如果一定要找出亲子教育的定法,我想就只有这一点是不变的:态度——一种接纳孩子的态度。
什么是“接纳”?“接纳”不是“接受”、“屈从”;
“接受”或“屈从”有消极、放弃的意味,不再有改变的渴求;
接纳是从不考虑事情也许或应该成为的样子,它是事情成为了开始,而不是结束;
放弃就像是个死气沉沉的结局,接纳就像是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推荐访问:安德烈 读后感 亲爱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亲爱安德烈》读后感亲子教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子教育 关于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