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西方文明史》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是非常快乐、重建信心的过程,因为由渔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尽管面临种种磨难——来自大自然的灾荒,来自人类自身创造的灾害,如战争、奴役等到,但人类从未被打倒过,作者在书中第五页写道“特定时代的人以符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方式去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使他们的生活颇有建树,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看来是的:西方科技进步导致人类对自然及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提高、人类寿命的增长、活动范围甚至拓展到太空;民主制度的建立消除几千年来统治者对民众的高压统治、国际外交秩序与贸易关系的建立,改变了即往以战争做为得到资源的毁灭性手段。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西方文明史及西方社会的现状已经是证明。
可是,除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呢?近代世界所能享有的科技文明成果,几乎全部由西方世界提供,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富裕兴盛过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彻底衰退,就是不断在演替兴亡的怪圈中循环,文明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倘若不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与滋养,这些文明古国现状将如何?
作为一个以增长见识为目的普通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自觉会将本身或本民族的遭遇所带给自己的疑问与阅读内容作对比:为什么西方文明能不断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并改进,而我们的民族照通常所言,只能在朝代的兴替中循环不前呢?
为什么在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基督教文明能一枝独秀兴起?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源于希腊文明的惠泽?是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或者是戴蒙德所认为的地理环境决定吗?
照此推论,一则未必不是倒果为因,二则难保不会为种族优越论者提供依据,读后感《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何兆武先生曾经著文分析各国社会的发展形态,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是非常态的,可是他没有分析说为什么常态就是“衰退、停滞”?常态与非常态,内在包含何种不同的因子?
如果说西方文明中有进步因子,那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为何日本文明能够很快得以新生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华的帝国却不断受到屈辱。
倘若如某些学者所言,儒教文化的因循守旧该当此罪,那么日本从前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该如何解释日本的成功?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探究,不是单项选择题,不是多项选择组合,只有猜测。客观角度,说中华文明因循守旧,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正如美国史学家徐中约先生所言:“中国近代史,不只是被动应对外界入侵与压迫的历史,也是主动应对并变革的历史。”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产生:“什么是成功因子?”
追问历史,希望可以借古鉴今,可纵使史料浩繁,也不能涵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这个问题会如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际遇一样,答案难寻,或者我们不应该去追寻“它为何演变至现在的状况”,而应着眼于了解“现在的状况是什么”?“现在的状况好吗?”“哪些是好的。”如果是“好”的,是否可直接“拿来”造福于我们的民族?
这些是我们的先人自1840年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不会止息争论的话题,如果说中华文明以前所进行的变革的努力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受到强大外力的冲击、推动与润泽,那么,现在,以开放的心态,借西方的眼来审视自己的不足并吸收养分,按照汤因比的理论,这次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是否会成功呢?身为一个中国人,是否可对自己的民族进步永怀信心呢?
这是我从《西方文明史》这本书得到的的思考与信心,只是不知道这路还会有多长?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我对民族主义的理解
1848年欧洲革命后,民族主义发展起来,据《西方文明史》的记载:民族主义可被定义为共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其国家的忠诚,民族主义是在1850年萌芽的,”按概念的理解,我认为早在1850年以前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民族主义,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美国的独立战争可能要在1850年以后,法国大革命就不可能可以进行那么久,还有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潮,他们的革命就不只是单纯的反殖民反封建反压迫,我觉得应该不是,像发生在1566年的尼德兰革命,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南北双方代表在召开三级会议的时候一至通过了《根特协定》这个协定里面有一项内容是:“宣布恢复尼德兰的统一和各城市原有的特权,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伐颁布的迫害异端没收财产的一切决定,决定各省联合,共同驱逐西班牙统治”他们为什么有统一,摆脱殖民压迫的想法?我觉得迫于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个就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这种民族自尊心恰恰反映出了一种对祖国的认同和忠诚。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第一编 古代世界:西方的基础(至公元500年)
第二章 希伯来人:新的上帝观和个人观
1、希伯来历史概要
*《旧约》代表了大约从公元前1250年到公元前150年间希伯来的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的传统。《旧约》是对一千多年古代犹太历史的记录,它包含了犹太人的法规、智慧、希望、传说和文学表述,它描述了一个古代民族试图领悟上帝意向的努力。《旧约》强调并尊重人的经验,书中的主人公不是半神半人,而是人。它既描写人的长处,也叙述人的弱点。有些段落展示了残忍和不体面的复仇,而另一些段落则表现了极高的道德价值。正像《旧约》中所显示的,希伯来人对于上帝以及上帝与人类关系的看法是西方传统的基础之一。
2、上帝:独一无二 主宰一切 超越宇宙 仁爱慈悲
*希伯来人视上帝为主宰一切的全能。他君临万物而不屈从于任何力量。他们认为上帝是永恒的,是宇宙万物之源,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意识。他创造并且主宰自然界,制定了主宰人类的道德戒律。他不屈从于命运,而能决定所发生的一切。希伯来人的上帝是超越宇宙的。
*由于希伯来人主张上帝是独一无二、主宰一切、超越宇宙、仁爱慈悲的,因而希伯来人引起了一场宗教革命,它使希伯来人从古代近东其它民族所持的世界观中彻底分离出来。
3、个人与道德自律
*这种新的上帝观使重新认识个人成为可能。面对上帝,希伯来人发展了对于自己或我的意识。个人开始意识到他或她作为人的存在、道德自律以及人格价值。希伯来人深信,自身拥有完全自由的上帝已经赐予他的子民以道德自由---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能力。
*希伯来人信仰的基础是坚持主张上帝造人并非为了使人成为他的奴仆。......因此,上帝在照其自身的形象来创造男人和女人的时候,就赐予他们自律和自主的权利。在上帝的宇宙计划中,人类是最高的创造物,仅次于上帝。在他所有的创造物中,只有人类才被赋予了在正义和邪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被赋予了在“生与福、死与祸”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
*希伯来人通过信仰上帝来维护人类的尊严和道德自律。这样他们构想出道德自由的观念:每个人都得对他的行为负责。这种人的尊严和道德自律的观念也为基督教所继承,成为西方传统的核心。
4、圣约和戒律
*他们相信,上帝已经向整个希伯来民族展示了他的戒律,包括被成为摩西十戒的道德准则,遵守戒律成为每个希伯来人压倒一切的义务。
5、希伯来人历史观
*犹太人既注重未来,也看中过去。由于他们把人类历史看作是通向某个目标的一个过程,他们预见到一个伟大的日子:那时上帝将在地球上创立一个和平、繁荣、幸福、四海皆为兄弟的辉煌时代。这种乌托邦的空想,已深深植根于西方思想的土壤中。
6、先知
*社会正义
先知创造了社会道德心,它成为西方传统的一部分。这一具有革命性的社会学说认为:上帝赋予每个人以主持社会正义和公平待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谴责邪恶、反对他人受不公平待遇的宗教责任,社会肩负着扶助不幸者的道德责任。先知提出希望,希望全人类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希望贫困和不公正不应成为不可更改的自然秩序中的一部分,希望个人有能力使他或她自己在道德方面不断完善自我,并能够尊重他人的尊严。
*普济主义
所谓普济主义是一种在这些先知身上已经表现出来的对于全人类的关心。先知们预见到在上帝之下全人类的大同。所有的人对于上帝都是同样宝贵的。
先知们不是和平主义者,尤其如果进行的是一场打击耶和华之敌人的战争。
*个人主义
先知强调个人对他或她自己行为所应负的责任。由于他们逐渐将上帝的戒律看作是对道德心的要求,对灵魂的召唤。先知们加深了对人类个性的认识,他们指出:仅仅靠在形式上遵循严格的命令,靠举行宗教仪式是不能了解上帝的;个人必须去体悟上帝,恰恰就是这种“我-你”关系,能够使个人充分意识自我,并且能加深和丰富他或她自己的个性。
推荐访问:文明史 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本读后感